我们这群人喜欢说“尺码相同”,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一本童书,它本是说,有些人天生就是不懂诗歌,也不懂热爱诗歌者对诗歌的热爱,因为他们彼此间尺码不同。
南明教育人拈出这个词语,本想说:我们就是热爱教育,把教育当成乐趣的源泉,当成终有一死者的意义寄托。
这是理想主义的旗号,但用在管理上其实很危险。它既排斥了并不把教育当成生命意义的专业精英,又让一些平庸的信徒,借虚无缥缈的信仰之名,降低了教育品质而不以为耻。
所以我曾一再说,尺码相近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苛求尺码相同。
但“尺码相同”这个词语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我们只能赋予它更好的诠释,才能避免继续被滥用、误用。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一次次言说,澄清自己所说的“尺码”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以为,它首先得是“卓越”。
卓越是什么?卓越就是拒绝平庸,拒绝一天又一天浪费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就是渴望自己的教室和课程时不时绽放出生命的火花,能清晰地聆听到生命拔节成长的声音。
如果今天还不够卓越,至少清晰地表现出对卓越的渴望和追求,如君子好逑、寤寐思服般的热烈和清晰。
生命可以是安静的,是内向的,是羞怯的,甚至可以如年轻时的我那样,是“无为”的,但如果不能呈现出对崇高、优美、深邃、精致、文雅等美好形态的不息追求,它至少此刻是平庸的,是暂时不符合南明教育团队的尺码的。
其次,是热,是爱,是对教育(孩子、生命、所教知识)的温情或热爱。
冷漠是南明教育的天敌!那种对学生毫无感情,对知识毫无兴趣,课上得死气沉沉却责怪学生不够优秀,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却从不反躬自省,仅仅靠行为主义方法,像驱动小白鼠那样驱动学生,让他们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玩命刷题,进而让自己所教学科的平均分也不算很低的教师,乃是我们最主要的敌人,我们视这样的教师为教育生态的摧毁者,生命的摧残者。
再次,是愿意共享、分享,愿意一道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自己在小小的蛋糕中占有最大份额。
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人类天生的嫉妒、猜忌、好胜、要强,但我们更倡导合作、团结、共享、慷慨。全人之美课程系统是个内部共享系统和共享机制,一旦停止共享,它的活力就开始下降——但停止共享的行为往往源于个别人只想借别人发展自己,却不愿自己帮助别人发展。这些人不清楚,南明教育团队评价一个人的成就、发展,本就主要看你向大家共享了多少,而不是你超越了谁谁谁。只进不出的人,如果还想凭所谓的自己的技能在这里高人一等,这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事实上是你来错了地方,也不可能呆太久。
当然,没有人可以要求一切人向他共享,共享是个古老的机制,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你岂会真的不懂。但至少团队本身,你是必须与之共享的,你已经共享给它的,达到你从中共享的十分之一了吗?
第四,是担当,是舍我其谁,是“我来吧”、“让我来试试吧”的习惯。
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把所有人的岗位提前安排妥当,正好对应他或她的薪资所得,永远不必添加也不能再添加额外事务。事实上,不可预测的事务一直在发生,它由那些视南明教育或具体某校为己任的人承担着,从解说、招聘,到搬运货物,白领蓝领的活都在干,而且很多人从来就没看到——只是,这样的人不可能最终被淹没。一次挺身而出未必有掌声和感谢,屡屡的挺身而出,已经无意中把自己活成了领导者。
南明教育没有人事壁垒,任何一个舍我其谁的担当者(且不会时时念着工作量、休息时间、其他人在做什么),如果兼具以上所说的卓越、热爱、共享(慷慨),那么他或她最终就是南明教育一直渴望着的领导者。
还有哪些,是南明教育的“尺码”?
张砷镓老师补充:
第五、终身学习。
TA未必要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但TA在需要时能一字不拉地啃读一本厚厚的经典书籍,哪怕是没有翻译的原版书。TA应该还没有泯灭对未知的好奇心,对进入和征服新领域充满渴望,抛掉成见和传统的枷锁,让自己永远拥有无限的可能性。魏智渊老师以不惑之年,在工作之余学编程、学健美操、学吉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评论区:
王印王主君老师:
其实不必刻意去做什么,把教育当成修行,把所有的发生当成修行的契机。成长自我的同时带动周围的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便自然成了尺码相近的人。
家长练炜:
这里理论是具有穿透力的,落地是踏踏实实的,懂的人都知道,落地要比理论难千倍……
也常常感慨,在南明做老师不容易,心里默默的涌出敬意。然一群把生命热情投入喜欢的教育中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