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个问题是:写诗需要天分吗?……
老街以为写诗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学诗如同我们今天学拼音一样,几乎是家常便饭。吃饭人人都会,所以作诗本身是不需要天分的。
不过,如同都会九九乘法表但是做数学题的得分却未必相同。有人作诗快,但是读起来像口水诗;有人作诗很慢,但是作品质量很高,您说他是天分高呢还是天分低?
一、作诗是读书人的传统 儒释道三家都有诗人,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其中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本来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学习内容 。在唐朝将格律诗作为科举的考试内容以后,就像今天的学生都要学数理化一样,作诗成了文人的必修课,即使在元朝明朝不考诗赋的一段时期,文人依然是要学习作诗。
家进入中国以后,诞生了不少著名的诗僧,例如寒山、拾得、皎然等,苦吟诗人贾岛当年也做过和尚,后来还俗成为了韩孟诗派的领袖人物之一。说起道家,《射雕英雄传》中威风八面的长春子丘处机也是一位大诗人,在我们青岛的崂山留下了不少诗篇。在崂山上有不少丘道长的诗被刻石留念,这里录入丘道长的《青玉案》一首:
乘舟共赴烟霞侣,策荆杖、寻高步,只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曲,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
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均天去。
所以不要把作诗看得高不可攀,只不过就像考试有满分和不及格一样,诗写得好不好就另当别论了。至于写诗需不需要天分,老街觉得可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二、写诗的速度
有的人写诗很快,而且是又快又好,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李白作诗的速度:
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笔立成。”
李白同志作诗不仅快,而且多,杜甫《饮中八仙歌》中不是说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有人作诗快,就有人作诗慢,黄庭坚有一首绝句,评价了秦少游和陈师道作诗的速度不同: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秦观可以对客挥毫,可见速度是比较快的,陈师道要闭门觅句,想必速度就慢得多。据说他作诗的时候,家人都要远远躲出去。老街估计这不仅仅反映了作诗的快和慢,可能还有记忆力不同的问题。现场题诗的人,如果经常用典,一定是记忆力非常好的人,记忆力不好一定是要回家翻翻书才可以。
宋吴炯 《五总志》笑话李商隐作诗如同獭祭鱼,李义山为了寻找可用的典故和词语,作诗文时把很多类书摆在眼前:
唐李商隐 为文,多检閲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三、写诗的质量
写诗快是一种天分,作诗好也是一种天分,关于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有一个故事:
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刘骋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元稹、刘禹锡、韦楚客一起去白居易家雅集,大家约好以《金陵怀古》为题作诗。刘禹锡也不客气,率先做了一首。大家看了以后,白居易说,咱们四个人一起作诗,您做的这首这么好,还需要我们做什么,于是其他三人就不再作诗,只是一起欣赏吟咏刘禹锡的这首诗了。诗云: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结束语
诗作得快,未必是好诗,诗作得好未必做得快,如果像李白、秦观这样作诗又快又好,还是一定需要天分和学力的。
另外无论天分多高,学力不够,也难以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保证;反过来说,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也未必能够做出好诗来。
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几万首,太好的诗似乎不多。您以为他的天分怎么样呢?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