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十八个地市代表性藏品

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1 漯河

贾湖骨笛

2 郑州

杜岭方鼎

莲鹤方壶

武则天金简

3 安阳

妇好鸮尊

4 三门峡

玉柄铁剑

5 南阳

云纹铜禁

6 商丘

四神云气图壁画

7 平顶山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以上九大镇院之宝的详细文字,可点击链接:逛河南博物院,寻九大镇院之宝》

8 信阳

鸮铜卣

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1980年罗山县蟒张乡后李村出土

高21厘米,口径11.5-12.5厘米。器形两鸮相背,龙首提梁,盖饰兽面纹,腹饰鸮翼,器足饰龙纹。器底铸一龟纹。

9 济源

“食”铜尊

酒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3年济源市大岭村出土通高28.3厘米、口径21.8厘米。

侈口、弧颈、微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端有垂直折边。从外部看,器体可分为口颈、腹部和圈足三部分,颈与腹和腹与足的连接处有明显折棱;从器内看,呈上扩下收的弧形连贯结构,无折棱。

圈足内壁上有阴刻铭文一字:食。

10 许昌

龙虎纹镂空仪仗铜戈

兵器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84年鄢陵县王店村出土戈长20厘米,宽12厘米。

这件铜戈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援、内、胡、阑、銎,装饰华丽、工艺考究。尤其是上面的龙虎形象,龙虎纹饰同时出现,表明这件戈的主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力量。

11 新乡

错银嵌松石云纹铜方豆

盛食器

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

1935年汲县山彪镇出土

通高24.5厘米,口边长12.5厘米。豆上有覆斗形盖,盖顶有圆形捉手,豆盘方斗形,以细柄支撑,下为圆牌状座。器身满饰红铜丝嵌错的云纹,并镶有各种形状的绿松石。

汲县山彪镇为魏国墓地,西晋时出土大批战国竹简的“汲冢”即在该地一带。

12 焦作

七层连阁彩绘陶楼

东汉(公元25-220年)

1988年焦作市墙南村出土

通高192厘米,面阔168厘米,进深78厘米。

陶楼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组成,七层主楼与四层附楼以阁道连接,是汉代“复道凌空”“跨城池作飞阁”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

13 开封

虎牙将军章

银印龟钮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注:本件文物未展出,且无文字介绍。

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14 濮阳

淡黄釉绿彩四系罐

陶器

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

1958年濮阳市李云墓出土

罐高22厘米,口径8.6厘米。

直口微敛,肩部有四方形系,平底假圈足。系下饰一周忍冬纹,腹部饰覆莲纹。胎呈白色,腹部艺术施米黄色釉,由口沿至腹垂挂六条绿彩,下部未施釉。

此罐有绝对纪年,可作为断代的参照物。罐造型端庄精美,胎细釉润,其作为淡黄釉挂绿彩的铅釉陶器,对探讨唐三彩产生的渊源具有重要价值。

15 洛阳

三彩骆驼

陶器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62年洛阳市南郊唐墓出土驼高84厘米。

此驼昂首甩尾,作嘶鸣状,体态饱满健壮,四肢强劲有力,气冲霄汉,充满精神和力量。其釉色艳丽,以黄、白、绿为基本色,其中驼身为黄色,鬃毛及驼峰为白色。

16 周口

骑马狩猎纹铜镜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58年扶沟县出土

直径28.5厘米。

镜背圆钮环饰四座山峰,间有四棵大树。四个骑士或张弓、或持矛追逐虎、兔、猪、鹿的狩猎图案组成装饰主题。

这些充满生命力、运动着的造型,将唐人狩猎的场面表现得热闹非凡,呈现出大唐的尚武之风。

17 驻马店

三彩荷叶童子枕

陶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977年上蔡县城关出土长33厘米,宽16.5厘米,高15厘米。

小孩童坦胸露肚,下穿荷叶短裙,把光身顽皮的小童在水中戏闹的场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见其形如闻其声。

18 鹤壁

刻花人物纹瓷盘模

手工业工具,制盘模具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鹤壁市集窑遗址出土

口径23.2厘米,高4厘米,盘模底径16厘米。

盘模为正圆形,模面外鼓,满刻纹饰。左侧童子面目丰颐,头梳流海,颈佩项链,上身着花肚兜,下穿花绔,赤脚,两手握绳牵鹿;右侧童子衣着相同,背对鹿而立,手持长枝莲蓬作回首状。两童子中间为一鹿,鹿身脖系圆铃,全身饰点装花,背驼莲花,一旗状宽带从画面顶端莲叶下垂出,上有“赵一皿”三字,另有火焰锦节等装饰。以十个波浪扇面为盘壁,盘底口沿有折边,饰曲线纹。

盘模图案构思新颖,刀法圆熟,生动活泼。它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瓷器的烧造工艺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注:本件文物未展出。


文字:河南博物院

摘编:杨思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