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空中的对话
清代的词人中,不乏情感达人,前有“三绝”朱、陈、蒋,后又有纳兰,顾贞观等。而纳兰更是因为他那凄婉动人的爱情而被称为“千古第一伤心词人”。说起爱情,在清代的诗人中,除了纳兰,来自西部高原的一位达赖喇嘛似乎也有同样的感触,他就是被后世称之为“情僧的仓央嘉措。
在仓央嘉措两岁的时候,一生惆怅的纳兰因病逝世,年仅三十一岁。对于纳兰的去世,后人是心怀悲惋与遗憾的,如果他能多活几十年,在读到仓压嘉措那优美的情诗时候,会不会与他来一场超越了时间的对话呢?而那时,也许他们的话题不在是爱情,而是自由。
纳兰的自由丧失在他的初恋和第四次恋爱中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正是他的懦弱,酿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而和他几乎同时代的仓央嘉措也是如此。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仓央嘉措原来是藏南一个叫门隅的小山村的农家孩子。但因为第五世喇嘛罗桑加措大弟子桑结嘉措的政治阴谋,被无情地卷入了与拉藏汉的斗争中。
这对仓央嘉措的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然而,若是此时就将他带去宫中,也就不会产生后面的悲剧了。可是,桑结嘉措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仓央嘉措放在田野上十四年。
在仓央嘉措十三岁这年,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这才从俘虏口中得知老一代喇嘛已经去世多年。为了维系西藏稳定,康熙立刻下旨,责问此事,并要桑结嘉措立即选取六代喇嘛。这时,桑结嘉措才将仓压嘉措迎回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大典(即加冕仪式)。
纵情酒色拒绝成佛
央嘉措心中对佛并不沉溺。相反,因为从小受红教的影响,他对佛教的禁心禁欲极为厌烦。此外,因为仓央嘉措的父亲也是一位浪漫的情诗王子,他常常和孩子躺在草地上放牧吟诗,这对仓央嘉措性情和思想影响很大。
我常说,如果一个人想学诗,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放牛,且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那几位有名的牧人,苏武,王冕……。因为只有眼中有山水,心中有触动,才能写出诗来。情诗也是一样。且看仓央嘉措的两句诗: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后人分析这两句诗时,往往会将此和他的第二位情人玛吉阿米联系在一起。至今在拉萨还有一餐厅,即以此命名。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的爱情故事多以讹传讹,暂不去理会。我们且从心灵的角度上分析下这句诗。
仓央嘉措入住布达拉宫后,他已然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王,但我们都知道,他实质上只是一个傀儡王。因此,在这种政治斗争下,一个纯净的心灵只能选择逃避。他逃避到街头去流浪,去纵情酒色。当一个王摆脱了深宅佛院的束缚,他那颗自由的心得以飞翔,一条大道通两边,可北可南。这个时候他心中的幸福已经不言而喻了。他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意。所以说,他既是那位姑娘的情郎,也是这个世界的情郎,故而他才是最美的。
死亡亦是一种解脱
1705年,桑结嘉措在与拉藏汉的斗争中以被杀而告终。之后,拉藏汉致书康熙,报告了桑结嘉措谋反之事,又指出仓央嘉措乃是假活佛,整日无所事事,沉溺酒色,请求罢免。不久,康熙同意拉藏所奏,并让把仓央嘉措押送京师。1706年,押送人马在行至青海湖时,仓央嘉措染病去世,享年24岁。
在这位年轻诗人的生命中,他有过三次轰轰烈烈的恋爱,但终以悲剧收场。而且每一个悲剧的结尾都是女主人公的不幸身亡。这样的打击,实在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所以在他仅存的那些诗歌中,自然也不乏有对爱情对象的追念。比如那首著名的《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前两句确实出自仓央嘉措原笔,但在汉译时不可避免地有了一些变化。
再如著名翻译家曾缄先生翻译的长诗,“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读来竟如《留别妻》一般九曲愁肠。
仓央嘉措的一生,若说是“情僧”自然可以,但若说是战士,亦未为不可。他就和《家》里的觉慧一样,为了自己的喜爱之人,愿意用生命去斗争,哪怕是头破血流,哪怕是刀山火海,终究在所不惜。所以说,世间何须双全法?只缘心中一圣杖,便可不忘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