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组数据
前两天看到武志红老师公众号的一篇推文,列举了几组数据,大意是高知(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自杀率最高,而且高居榜首的是老师家的孩子。
放张文中的图:
当然推文里也说了,这是一张网传图。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个图的统计范围、数值等等都是没有说明的。所以图的真实和准确性存疑(但这张图的好处是简单、直观,容易看懂,所以先放这里)。
不过后面推文中列举了一篇论文的数据,还是可以参考一下的。
这个数据是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课题中产出的,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芜湖地区八所高校总计4585名大学生进行样本分析。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父亲为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员这三类职业的大学生共计322人,自杀实施共4人,大约每80个人就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父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共计1150人,自杀实施也是4人,大约每287个人仅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前者的发生率是后者的三倍之多。
母亲为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员这三类职业的共计255人,自杀实施共5人,大约每51个人就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母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共计644人,自杀实施仅1人,大约每六百多人仅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前者的发生率是后者的十二倍之多。
2. 为什么会这样?
先说说另外两种人群。
一种是低学历的父母,没有什么可传授的学习方面的经验,不会一直揪着孩子要怎么怎么学,要怎么怎么讲礼貌,仿佛一刻不盯着孩子,孩子就不行了。他们没有那种高知父母自带的优越感。
另外一种是真正有钱的家庭,孩子有家产要继承,跟父母学习怎么经营自己的家产就行了。
而高知父母的家庭,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的知识了。所以他们明白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自己能传给孩子的“家产”,就是各种学习技巧。一旦孩子不愿意学这种技巧,或者学不会这种技巧,父母就会焦虑,并且把这种焦虑转嫁给孩子。
当然肯定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的。
3. 作为高知妈妈,怎么避坑?
说了数据,也分析了原因。
那作为高知妈妈,怎么避坑呢?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作为妈妈,别焦虑,更别步步紧逼自己的孩子。首先相信自己的孩子智商没问题,那剩下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爱就可以了。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看见的,也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妈妈只关心他的成绩,而不关心他。
不要回家就问他,写作业了没有?多关心一下他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打从心里关注他这个人,而不是他今天有没有写完作业。
跟孩子的交流,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只有真的从心里信任自己的孩子,从心里真的没有了这种焦虑,说的、做的,才是真正的关心。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真实想法,再多的技巧都是辅助,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父母的爱。
4. 我的顿悟是什么
1. 我该教给孩子的不是学习的内容和技巧,因为老师、教材、练习册上已经教得足够了,而且她需要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而不是我强加给她的。
2. 我不需要总是“告诉”孩子要守时守礼、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做人要刻苦勤奋,因为我以身作则比说一万句都有用。
3. 我需要的,就是承担好妈妈这个角色,正常营养的饮食,规律的作息,然后就是充沛的爱。
4. 不需要在一件两件小事上纠结,也不需要在一天两天上纠结,做好上面三条,然后跟时间做朋友,保持关注,不定期复盘调整自己,静待花开。
总结完毕,后续做好实践,并持续观察。
参考资料:鸢尾花花儿.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中,排名第一竟是这个职业.https://mp.weixin.qq.com/s/dmJ00JFY7jb_NuFEb-AP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