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

这两篇都是属于观察发现类的文章。旨在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植物的部位特点,一篇写动物的巢穴。它们在表达上细腻生动,同时又各有千秋,是学生模仿观察和学习描写的范本。

爬山虎的脚,先点明写这“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叶圣陶先生观察时,有细微动作,可能是拨开叶片来观察的),然后再写出“脚”的生长变化过程,变化过程是靠着一个个动词来具体体现的。正是这连续性的动词,让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变得有画面感了起来。在学生看来,这就是生动的表达,可以引起他们对画面的联想。人教版教材中的小泡泡也要求学生画出这一过程,让文字描述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具体画面,储存在大脑中。连续性的动作得益于作者连续的观察,学生也由此感受到连续观察带来的发现乐趣与成就。另外,文中插图和比喻“蛟龙的爪子”,让没有看过爬山虎脚的孩子,把图画得更准确。

《蟋蟀的住宅》,从标题看就很吸引人。动物巢穴,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窝”、“*圈”、“*棚”。只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才称为住宅。通篇更是围绕“伟大的工程”这一关键词展开,学生翻开文章的这一刻,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这篇文章。在这里,我觉得,学生喜爱的语句,就是生动活泼的语句,只需问为什么喜欢读这篇文章?学生就会明白,拟人手法的作用,会让文章生动有趣起来。对于表达准确性的学习,围绕关键词“伟大的工程”随文学习即可。“伟大”依据之一:住宅选址慎重,“一定 并且”两个词语,既能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慎重,也可以感受表达的准确性,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依据之二:“一点一点挖掘的”和“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前后呼应,写出了蟋蟀挖掘修整住宅的过程艰难与细致。依据之三:安全性。“蟋蟀出来吃周围的草,决不去碰这一丛。”“绝不”一词,既能让孩子感受蟋蟀作为一只昆虫的智慧,也可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这样的依据在文中不胜枚举。此时可以提问,作者的语言为什么这样生动又准确?是因为他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准确啊。借鉴名师的做法“读得精彩,源自于课文写得精彩。写得精彩,源自于作者观察的连续细致,表达的准确”出示资料袋中法布尔的话。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教学思考: 1、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本课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找出文章...
    林_下阅读 8,268评论 0 1
  • 人生苦乐本参半, 平静对待无感叹。 好好读书理上明, 参研而行智慧现。 夜深但闻犬吠声, 内观只觉念不停。 愿如大...
    善护念之合一阅读 3,118评论 0 4
  • 忙起来真好 所有杂七杂八的心思都不见了, 累了倒头就睡, 饿了张嘴就吃, 一切欣欣然,真好, 这就是春天,万物都有...
    林小姐515阅读 871评论 0 1
  • 王 炎 1939年,在太行山参加八路军总部太星剧社;1942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47年加入西北电影...
    24号楼阅读 3,304评论 0 0
  • 今天下班回来,我娘说:今天你妹妹有生气走了,她来了看到祥祥、涵涵在看手机。说昨天玩游戏,给俺姐发了,俺姐也买说啥,...
    温馨书屋_e920阅读 75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