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在做些什么?是在读眼前的一些文字,还是在消遣,还是为了获得新的认知?当我们想靠阅读来提升自己,又该如何去阅读?很多人都没想过这个问题,阅读前必须要明白的事——阅读的目标。今日杂谈,阅读的目标。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本和头脑之间可能会产生两种关系。
①
你在阅读一页页的时候,对作者想要说的话不是很了解,就是不了解。如果很了解,你就获得了资讯(但你的理解力不一定增强)如果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你明白的,那么这个作者跟你就是两个头脑却在同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这本书中的讯息只是将你还没读这本书之前,你们便共同了解的东西传达出来而已。
②
让我们来谈谈第二种情况。你并不完全了解这本书。你知道这本书要说的东西超过了你所了解的,因此认为这本书包含了某些能增进你理解的东西。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凭着你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从只有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
当我们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和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
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表达的东西,就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
简单来说,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有时候,光是听别人转述一些讯息,也能增进很多理解。这里强调的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进理解力。
当然,除了获取资讯与理解外,阅读还有一些其他的目标,就是娱乐。那是最没有要求,也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做到的事。而且那样的阅读也没有任何规则。任何人只要能阅读,想阅读,就能找一份读物来消遣。
事实上,任何一本书能增进理解或增加资讯时,也就同时有了消遣的效果。
吸收资讯是一种学习,同样的,对你以前不了解的事开始理解了,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在这两种学习中,却又重要的差异。
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要想被启发,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与其他的事实有什么关联,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同类的差异在哪里等等。
如果用你记得住什么事情,和你解释得了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来说明,就会比较容易明白。类似于数学老师经常说的做数学题要举一反三。真正理解的人都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而那些只是了解而未理解的同学可能只会做一道题,换个方式考你,就不会做了,这就是理解和了解的差异,也是学霸和非学霸的差异,哈哈,我是学渣。
当然,你可以同时记得作者所说的话,也能理解他话中的含义。吸收资讯是要被启发前的一个动作。无论如何,重点不要止于吸收资讯而已。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无知是连字母都不学过,当然无法阅读。而第二种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称这种人是书呆子,无知的读者。总有些人读得太广,却读不通。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的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
要想避免这样的错误——以为读的多就是读的好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
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指导性型学习与自我发现型学习之间的差异——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是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当他被指导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我发现时——学习者的行动立足于传达给他的讯息。然而,在学习者没有任何老师指导帮助下学习时,学习者则是立足于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导来行动。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你可以接着问,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像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在做些什么?阅读的重要目标是为了求得理解而读,我们需要读一些可以可以提升我们理解力的书籍,当我们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也就是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只有自己作了思考和分析后,才会“让书本来教导我们”
以上观点来自于《如何阅读一本书》
你好啊
我是雅典玉
欢迎来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