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小说颓靡忧伤,充满迷蒙和幻象,我以为本人也是如此。
这部类似传记的文字,完全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
他是自律、专注、严格和节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小说家。
①平凡的人,平凡的决定
他的跑步锻炼跟写作一样,而立之年刚刚入门。
我本以为像他这样文学巨匠,在第一次决定写作时,伴随的应该是“天地为之变色,霎时云飞水漾,开始新的纪元。”
他自己描述到:“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恢复了绿色草坪的触感,以及棒球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中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
人生中或许都有这么个时刻吧:有个念头冒上来,你心一动,人就怔在那里,周围的镜像立刻失色失声,整个人仿佛得到了个什么启示,心不能言,却一下子澄明通透。
就这么一个念头,他关了自己的酒吧,全身心写作。
一个浪漫的人,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
他写作,一字一字;他跑步,一步一步。
②写作就是跑步,跑步也是写作
但凡爱好写作者,总会拿文字做个比喻。比喻各种各样:如舞蹈,如蹦极,如摆渡,如旅行,如做爱。
对于村上春树来说,写作就是跑步。
跑步没有太强的功利性,不需要过多对比,无需过多的与别人沟通,这都像极了一个自己闷在书桌前的作家。
就像他说的,“跑过一趟全程马拉松便会明白,在比赛中胜过或负于某个特定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
第一次跑完马拉松后“用毛巾擦汗,尽兴地喝水。解开跑鞋的鞋带,在周遭一片苍忙暮色中,精心地做脚腕舒展运动”,像极了写作完成后的成就与满足感。
体内那仿佛牢固的结扣的东西,正在一点点解开。
③跑到最后就是胜利
对参与比赛的普通市民来说,个人的胜负并不是重大话题。也许有参赛动机就是“我可不愿输给那小子”的人,这大约足以成为练习的动力。然而,那位竞争对手因故不能参加赛事的话,此人的参赛动机势必将告消失或减半,那么他作为一个跑者,就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跑步锻炼对于他来说不带任何胜负心,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是“完成就好”,即使到了暮年,体力已经不支,他也“接受”了自己的退步。
看似毫不在意,却又严格制定“平均每天10公里”的目标。
我想,他应该是在意与自己的胜负。
如果说胜负心尚有一点激励作用,那“半途而废”就是不可饶恕的了。
村上觉得,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
我们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一个个慎之又慎地不断打磨,见缝插针,得空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们。
或许这句话能代表他对自己,对写作,对跑步的处理哲学:
“不管怎样,能够出场参赛、跑完全程,比什么都重要。坚持跑到终点,中途不停下来步行,再就是享受比赛。依照顺序达成这三项,便是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