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开始了让五年级学生看着教材去备课,给学生讲课。没想到李佳馨在黑板上写了完整的板书,赵佳怡他们两个也在黑板上展示了自己对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总结的小标题还非常符合文意,我怎能不向她们学习呢?
聂鹏丽喜欢连珠炮似的提问,当然也有被在座的同学们问得自己难以接招的,赵佳怡喜欢对诗中的内容进行概括与提炼,可以说是慧中秀外,把课堂引导的更深刻,这正是我们需要打造的“三教三不教″的境界。在座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断的与台上的小老师进行互动,这更激发了台上台下的学生们进行文本的对话与解读。所以这样的活动,我们还有计划地安排进行下去,以锻炼孩子们的阅读理解与演讲表达的能力。即
学生已会的不教 学生能学会的不要教 学生学不会的不要教.
概念、远离关键字词的内涵外延要教
易错、易混、易忘内容要教.
孩子们的分析非常到位,这三首诗他们分别从送别时间、送别的地点、前往的地点、朋友的工作、表达的感情五个方面比较辨析——纲举目张,线索清晰,一目了然。
《芙蓉楼送辛渐》的分别时间是寒冬大雨后,地点是公元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所建的湖南芙蓉楼,前往的地点是阴险黑暗的陪都洛阳,朋友辛渐的工作是到洛阳谋官,分别是长期的,同时浪游天下未知地,表达的感情基调是忧伤,不过内心他还是坚持自身的操守,不与奸邪之人同流合污,连分别地点的名字也表达了诗人王昌龄洁身自好的志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分别时间是日暖柳绿的阳春三月,分别地点在诗情画意的湖北黄鹤楼,前往地点是富庶美丽的扬州,短期分别去做丝绸生意,韩莹鑫特别欣赏“唯见"一词,的确能反应对朋友的祝福,爱慕与依恋之情,感情基调为喜,尤其是驻足江边看白帆远远离去,成为一个白点儿并最终消失不见,那种期盼与老朋友孟浩然再次举杯唱歌吟诗同眠共话感人场面,怎不令诗仙心动神移呢?
《送元二使安西》又表达的是另一幅凄凉的送别场面。时间是初春冷雨后的清晨,地点是渭城的客舍,前往地点是荒凉偏僻孤独寂寞的安西,基本上算是生离死别,想见面可谓是遥遥无期。
因为1998年的人民日报曾有这样的记载“新疆乌鲁木齐的行政长官1950年9月1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骑上毛驴一个月到达目的地,再返回到工作地点已经是新闻变旧闻啦”而在1200年前的唐代,即使是元二从西安到乌鲁木齐,凭那时山穷水恶的道路环境和朋友元二微不足道的政治地位,两人想见面就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轻松任务了,甚至可以说是老死都不相往来,因此,表达的感情一定是无比悲伤了。
所以王维和与二之间的分别期限应该是无期的,朋友的工作是奉命为官,表达的感情是冷落失意,凄凉伤感的。我最喜欢诗中的“更尽",同学默写的时候更喜欢写成“更进”,完全不理解其中的朋友深情。“尽"是喝光喝干的意思,表现了良好的酒风酒德及殷勤劝酒的真诚,两个醉醺醺的好朋友不断的说着浑话,依然频频举杯“喝死算了”,“更″体现的是两人推心置腹、贴心贴肝,感天地,泣鬼神的深厚友谊,如此的喝酒场面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那种泪流满面的生离死别,无论如何要从此感悟至深,刻骨铭心。
再联系原来学过的《别董大》,分别的时间是朔风暴雪的严冬,分别的地点是黄云暗日大雁南飞,壮志难酬与人才无用的京城,前往地点是浪游天下未知地,工作是无人赏识乱弹胡琴,分别期限是更长期,表达的感情是尊重惜别无奈心寒。
如果把这四首诗按照送别喜悦的程度由深到浅排列,那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疑是第一位的。王昌龄毕竟还在做官,所以在他自建的芙蓉楼上送朋友赠诗饮酒送别的感情应该排在第二位。《别董大》,毕竟还有相见的机会,所以排在第三位,而《送元二使安西》的喜悦之情几乎没有,悲伤的成份多多益善,所以我力荐它为第四位。
当然,在小学阶段,我们还学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赋得古原草送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我们可以组成一个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会比较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