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总是很奇妙。短短的几十年里,你遇见谁,一转身就不见了,连声招呼都没打,可是当你踏上自己的路,不经意间他又出现在你的面前,哈哈,有趣!可是,你还没享受够乐趣呢,他又没了踪影……
他是玲子的老师。
1
上初中一年级,班主任是一位二三十的年轻人,个子不高,胖乎乎的身材,白脸刀缝眼,和蔼可亲。他上课声音不高,会讲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时间课堂成了会场,训人时声音也挺低,没多少震摄力,玲子他们私下里叫他“迷糊哥”。
不过,他有一手好看的粉笔字,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衣服一尘不染,同学们刚从乡间到镇里上学,有几个家贫的还得自已做饭,李老师趁放学间隙,到人家房檐下指导学生怎样做饭,娟子私下里对玲子说,那天中午,烟熏火燎中看到他,她的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要知道才开学的那一两星期,她吃的饭总是在半生不熟中泡点硬馍,去对付饥肠辘辘的。
玲子就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习语文,第一课是毛泽东主席和柳亚子先生的词《浣溪沙一唱雄鸡天下白》,玲子特别喜欢,她还是上学以来第一次接触词呢。那一年,她开始接触课外读物,开心而愉快。
那一年,他们先后换了两任数学老师,女的,都三十多岁,好看,讲课动听。第一位带着两个孩子去新疆和丈夫团圆,第二位还没结婚,玲子特喜欢她们,懵懵懂懂中,没心没肺的,离别就离别了,再也没见过。
2
玲子再见到李老师时,已经过去十好几年了,“他乡遇故知”,她惊喜得见到师母一如当年的年轻,师母可是公认的教师家属里的西施啊!
一日为师,一世为师。李老师一头白发,任学校的教导主任。作为教育界的老前辈,他得帮助年轻人上进,玲子便是其中之一。他教她如何当班主任,如何和学生相处,如何教语文,如何做好思想教育和学法教育,点点滴滴如春雨,丝丝缕缕如清泉,渗透着智慧融入玲子的心田。
他和师母一起帮助解决玲子的家庭问题。当时,玲子和家人闹矛盾,打起来,他俩像长辈训孩子一样,或和风细雨,如万钧雷霆,让玲子如醍醐灌顶。他们有啥好吃的,总不忘送玲子家一点儿。有一次,他说:“你给你家妞儿买只小鸡仔养养,从小培养她的爱心和耐心,对她成长有好处。”玲子心想:平时这么忙,我连孩子还顾不着呢,哪顾上做别的,何况我哪有你那样的耐心?
李老师两个女儿都考上大学飞走了,只剩下他老两口,他还是起早贪黑,老师们都知道他在编一本字典,一种新型体例的,他向大家介绍过,可玲子不以为然。
暑假过后,李老师悄没声地调走了,去一所更大范围的学校,听到消息,玲子很黯然了一段时间。也许是做同事的那几年,玲子已习惯于老师的指导,即便当时她已经能讲公开课、能当好班主任,也能独立写论文了。
3
一别经年,他们相距不远,也总碰不着面儿,在她心里老师总会安然无恙。有一次,他们在街上相遇,老师骑着单车,已满头白发,宽大衣裳上有些许小土粒,原来他沿山坡骑行几十里,转一大圈要观光哩,也不斯跟个人相互之间有个照应,唉,真是!他精神矍铄,笑眯眯地直说:中,中,下次,下次!
再几年,又没见。忽一日,在朋友圈里,在朋友观光的花海看见他。照片的背景是红红的花海,他和三个学生在空地上迎风而立,衣袂飘扬,谈笑风生,文章结尾处写到:谢谢你,老师!
玲子忽然记起,这一片花海就坐落于他的村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