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拿到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也接下了“带着学生读”的艰巨任务,说实话,心里真的犯怵——鲁迅的文章不好读,更不敢轻易给学生指导。
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第一篇《狗·猫·鼠》,借用一句时髦的话表达对鲁迅的初步印象——史上言辞最犀利的作家,怀疑人生的那种。本文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步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又是“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着的憎恨之情。
为了更准确理解内容,我查到了本文写作背景: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着“五卅”惨案和“三一八"事件,现代评论派曾经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辩护,并且百般诬蔑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以鲁迅为代表的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派,同他们做了长期的鏖战,无情地揭露其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奴才的阴险而丑恶的真面目,并揭示出他们带着一幅可憎的像猫一样的人的嘴脸和灵魂。
结合这些资料,再读一遍,分析鲁迅仇猫的原因,光明正大的理由一是猫幸灾乐祸尽情折磨弱者,二是猫和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联系后文内容,其实鲁迅起初仇猫是“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后来决心和猫们为敌,是因为猫吃掉了带给他惊喜(想象)的“慰情聊胜无”的小隐鼠,即便后来得知真相,也没有融合“旧隙”反而又添“新嫌”——猫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但是,最后,鲁迅却改变态度,“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不太让人理解。读到这儿,回过头来再看第一段,不得不佩服鲁迅的一流骂功,以致于他的骂猫也搞得人心惶惶,生怕是什么暗讽。其实,鲁迅笔下的三种动物分别象征着生活中的三类人,他对猫狗之类的批判和讽刺都在隐晦的言语中。鲁迅的笔是一把“匕首”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更让我深深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有话不能好好说,非得让一名文学巨匠拿笔做武器刺向黑暗的社会,刺醒人们的良知,刺穿黑暗的制度,流出血色的黎明。
初读感悟,或许理解有偏差,继续阅读,继续思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