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让我很头疼,儿子现在2岁半,开始表现出了攻击性行为。
上周六中午吃饭,一开始他不愿意上桌,要玩积木,好不容易哄到桌上,又不好好吃饭,兴致盎然地玩起汤来,用勺子一趟趟地舀进碗里,结果撒了一桌子都是。于是,我把汤端走不让他玩,结果他立马从椅子上跳下来,抱着腿拦住我不让端走,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挥着小拳头打我,说“打妈妈,打妈妈”。
他的这句话让我很吃惊,之前也有制止他捣乱的事,他最多就生气哭几声表示抗议,但从未出现过这种打人行为,并且他也清楚地知道这是在打人,这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何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打人行为绝不是生来就会的,这是习得性行为,就是说他是跟其他人学的,那跟谁学的呢?
首先,想想自己和家人,有没有打过他或者威胁要打他?一想,果然有,当我对他的调皮捣蛋失去耐心时,会说再这样要打屁股,吓得他赶紧跑开。有一次他拿笔芯把盒装牛奶捣了好几个窟窿,黏糊糊的牛奶全部渗进了飘窗垫里,气的我打了他屁股。
奶奶也经常会因为他捣蛋吓唬要打他,虽然并不是真要打,但我们的这些行为,还是给他带来了一些影响,一方面他会有所忌惮,害怕被打;另一方面,当他自己会怕时,他会觉得“打”这个行为还挺有用,可以对抗他人,可以解决问题。
对一个天然权力弱势的孩子来说,哭闹是一种与大人进行权力博弈的方式。当哭闹达不到效果,但又不知道该如何争取时,在他小小的认知范围内,很容易采取攻击性行为,把博弈方式由哭闹升级为打人。
那除了家里人,还有其他习得途径吗?突然想起有天晚上带他去小区游乐场玩,有个小女孩一边哭一边打她爷爷,愤愤地说着“我讨厌你,我打你”,而爷爷不加理睬地任她打闹。最近儿子也时常对奶奶说“我讨厌你”,因为奶奶关了他的动画片。“我讨厌你”加上那句“我打你”,恐怕就是跟这小女孩学的了。
这里,我不主张小女孩爷爷的做法——对孩子的打闹不理不睬,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忽视甚至漠视,要么博弈方式再次升级以引起大人注意,要么放弃表达。
儿子跟这个小女孩学会的只是情绪表达工具,问题关键还在于负面情绪的疏导。负面情绪也并非豺狼饿虎,唯恐避之不及,孩子再小也是人,也会有情绪问题,既然产生了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想,一方面跟小朋友逐渐产生的自我意识有关,他有了自己的强烈欲望和诉求,如果他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另一方面,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负面情绪,只能通过语言行为发泄出来,比如哭闹,比如打人,哭闹是指向自己、指向内部的,而打人是指向他人、指向外部的,可见,情绪发泄的对象是逐渐向外转移的。
有了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冲突情境的产生,自然就触发了孩子的反应模式,当没有习得恰当的处理模式前,他们大多会采用哭闹这种本能的抗议模式,和较容易习得的攻击性行为模式。此类冲突情境越多,孩子反应模式的重复次数也就越多,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就会慢慢成为他的性格底层代码,未来再想改写的话难度更大。
那该怎么做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条。
1、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先自我检视,家庭环境中是否经常有此类行为发生,让他以为攻击性行为是合理的。
2、正确看待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轻视也不要夸大,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有负面情绪,也需要疏导。今天
3、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不理不睬,也不要一味妥协,而是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做,教会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4、如果他一时学不会,不能接受需求被拒绝,情绪失控那就抱住他,用行为告诉他,妈妈很在乎你的感受,很明白你的心情,让他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再跟他讲道理。
5、尽量减少或避免易触发孩子负面情绪的冲突情境,不要高估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但也不能一味退让妥协,大人的每一次退让妥协就是给孩子的赋权,得让他明确原则和界限。
6、对于同龄人对孩子的影响,要保持觉察,及时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