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13年夏,各大公司的校园招聘启动,北邮作为一个信息科技领域的知名院校,这时候的学校光环就显现出来:大公司会在北邮召开招聘说明会、笔试。我们作为北邮人,则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找工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这关乎自己的前途命运。于是各种面经、面试宝典、某某公司面试题等在那段时间铺天盖地。
对于我们计算机学科的毕业生来讲,主要的求职单位基本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互联网公司,那时炙手可热的公司是BAT(百度、阿里、腾讯),好处是薪资高,缺点是一般不解决户口;第二类是国企或者银行,例如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四大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好处是稳定、解决户口,缺点是薪资一般。
我当时年轻气盛,觉得户口这种东西基本只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而那又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因此一心想去互联网公司历练,也多赚些钱,对那些国企的岗位不屑一顾。
找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要写简历,简历里写自己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项目经历、实习经历。
说到实习,这里再多说两句,我们从2013年春季就开始可以出去实习,我当时找的并不是很顺利,只拿到了IBM和一家小公司的实习offer。我后来选择了去这家叫做顽石互动的小公司实习,主要是因为在面试时,对面试官印象很好。面试官叫潘刚,当时带着一顶鸭舌帽,手里拿着一台mac电脑,极客范儿十足,我觉得跟着他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事实也正是如此,直到现在,我还偶尔会找刚哥小聚。
软件开发工作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编程能力,还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因此当时我也做了很多准备。我现在还能找到当时整理的各种知识体系的梳理,包括常见的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
那段时间非常忙碌,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我先后参加了十几家公司的应聘,包括微软、腾讯、阿里、百度、华为、方正、网易、人人网、IBM、渣打银行、汤森路透等。
一些面试时的场景至今还记得。在面试微软时,是一个午后,我穿着一件绿色格子衬衫来到位于丹棱街的微软中国研发总部,看着里面的员工带着微软的工卡穿梭往来,非常羡慕,他们的办公环境也显得高端、大气。我顺利的通过了一面,二面的面试官上来先跟我寒暄:你今天的衬衫不错,我羞涩的表达谢意。微软的面试有英文面试的环节,我在这方面是弱项,最终没有能拿到微软的offer。在面试阿里时,面试官在技术面试的最后,估计实在是感觉我技术功底薄弱,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支支吾吾的也没能说的很清楚,我那时基本很少读书。
现在距离我找工作那年整整10年了,我当年面试的那些公司有些依然炙手可热,如腾讯、阿里,有些已经显出颓势,如百度,有些则已经不复存在,如人人网。
当年我们都感觉华为是一家思想保守且工作压力很大的公司,因此少有人会真的选择去华为,更多是作为保底。当时京东也刚刚崛起,有人拿到了京东的offer,觉得前途未卜。现在看这两家公司都如日中天,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滴滴和字节跳动两家公司都是2012年才成立,当时还初出茅庐,远远无法和BAT比肩;美团也仅仅成立3年时间,还没有和大众点评合并;知乎在这一年刚刚开放注册;年轻的B站在这一年举办了第一届主题线下聚会;豆瓣还是那样小而美;由于处于移动互联网爆发期,那年豌豆荚也是明星公司;快手那时还叫GIF快手;抖音则直到2016年才上线。
写到这里时,我心潮澎湃,感慨时光荏苒,时势造英雄,一代新的发展浪潮孕育一代创新的企业。中国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起始于2000年左右,那时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崛起,百度、腾讯、阿里也在各自的赛道闯出一片天地;2010年开始则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今日头条、嘀嘀打车、美团外卖、快手、抖音、小米是这一时期的弄潮儿;2020年开始则或许拉开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帷幕:AI时代,如今大火的ChatGPT、一芯难求的英伟达GPU则站在了新的历史潮头……
看了一下百度、阿里、腾讯3家公司的市值。10年过去,百度的市值从2013年600亿美元跌到如今的480亿美元;阿里2014年上市时市值达到2300亿美元,如今在2295亿美元;腾讯2013年市值9200亿港币,如今市值3.2万亿港币。当然,BAT都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公司,对互联网人来说也都是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在时代的滚滚大潮中,能踏上这些时代的巨轮,无疑是幸运的。
在这个毕业季,我拿到了百度、方正、华为、汤森路透几个offer,最终选择了百度。我们班37人,有接近40%的人去了各大互联网公司,余下的则去了各类国企、银行、科研院所。
2014年3月,我们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穿上蓝色的硕士服,在礼堂里参加庄严的毕业典礼,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重温这两年多来的美好回忆。相比于本科毕业时的伤感、彷徨,此时的我们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毅,从此将踏入江湖,为自己的人生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