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在口口相传着,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甚至连微信朋友圈和网络之间,都能看到这样的语言,现在的生活成本太高,打工根本存不了钱,让存钱变成了大家的一大难事,有些因此而发愁、犯困,手里明明握着一张银行卡,里面的存款却只有两位数,但还要伤脑筋去记住那六位数的密码,哎,麻烦!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过一个人在感慨,说毕业那会,刚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工资一个月也就是两三千块钱,虽然存不到钱,但是生活还过得不错;而现在工资翻了两三倍以上了,发现照样存不了钱,只是现有点不同的是,生活质量变高了。
见到这一条朋友圈,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口袋,好像也是空空的,不知道为什么始终存不到钱,发现总有买不完的东西,始终感觉好像漏掉什么没买,但是发现口袋里还是缺钱,买不起。
打工存了钱反倒成为了一个人小趋势,因此诞生了很多网络小贷公司,大家都打着,今天借,等了发了工资再还上,可是借了之后,中间产生了利息和手续费呀。
这个打工存不了钱,不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调侃的“月光族”吗?只是现在大家已经很少提起这个词,因为现在大家花钱的方式不一样了,以前大家都在用纸币,拿出去花。
曾经网上看过这么一个段子,相信大家也都熟悉不过了,就是我们每次出去的时候,身边总会带着一个人出去,但是回来的时候,却只有自己一个人,那就是100元的毛爷爷,带出去了,然后回来的时候,到别人那里去了。
现在花钱,用手机啊,打开支付宝扫一扫,钱马上到对方的账户里去了,都不用找零,多方便啊,而且比起纸钱花起来的时候,没有感觉,这个感觉好像不是自己的钱,没有那么心痛。
有人说,有钱的时候多花点,没钱的时候少花点,这样就没事了,可是不行,现在时代变了,消费的方式也变了,很少像以前那样拿着人民币出去消费了,现在就连街边的小摊,都是用微信和支付宝扫一扫支付,没有摸钱感觉,钱在你的眼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数字。
有个朋友曾经感慨,打工到月底,基本存不了钱,因为要花花呗,还有信用卡,好些的朋友,要还各种贷款,还完之后剩下的还不够一个月的开销。
有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花呗里的那些钱,花到哪里去了,说好了,这个月一定要忍着,不哟啊让花呗里的钱多花出去,到了月底出账单的时候,发现这个月的花费还要比上个月的多,关键是自己还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
花钱难控制,尤其现在在大城市,随便见个朋友,可能一顿饭就是好几百没了,朋友多的时候,一个工资还不够花,当你不够花的时候,只要信誉够好,马上就能有花呗支持你,因此慢慢的就养成了过度消费的习惯。
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刺激消费方式,实际上是应用了心理学的方式,让消费者会有一种错觉产生,“这个不是在花我的钱,花的是平台的钱“,还能瞬间解决尴尬的事情,感觉自己有钱。
有句话说得好,叫做”长痛不如短痛“,以前每次花钱的时候,都是用人民币一张一张的数,当你看着别人数你钱的时候,你心不心疼?没消费一次,就心疼一次,因为人对眼前的事情特别有感觉,而现在消费不一样了,方式改变了,消费的时候不是在数你的钱,是平台的钱,只是到了月底还账的时候,就是数你的钱,让你来个大痛。
除了消费方式改变,让我无形之间消费更多,同时还有各种优惠券漫天飞,诱导你去消费,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家里堆满了各种用不上的商品,但是想卖的时候,觉得心疼,不想卖的时候觉得占地方,就这样心里也拖的累。
所以发现钱永远在商家那里,不是在自己的口袋,所以没有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