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美】尼古拉斯·卡尔
推荐序一 传媒即思维
2016-08-28
从事需要工具才能进行的信息活动,是人区别于猫的主要地方。在这点上,麦克卢汉显然高于弗洛伊德,因为他说“传媒即是信息”。这意味着,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媒介(工具)方式决定人的信息方式,相当于信息生产力决定思维生产方式。
2016-08-28
作者引用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思维方式不是不变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与我们所使用的生产力工具,具有内在决定关系。大家之所以需要读这本书,这是一个看点。正因为大家一般都不这么看——大家一般认为不管时代采用什么传媒,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思维方式都是主流的,这使这个观点成了一种新奇的发现。
2016-08-29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或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
2016-08-29
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2016-08-29
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2016-08-29
婷婷跟我并排坐在一起,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只见她用“植物”同时对付几路并排行进的“僵尸”。虽然手忙脚乱,居然利用手眼协调,将大多数“僵尸”挡在了门外。我当时就陷入沉思,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哪种教材和考试能让小孩子具备这种快速反应下的手眼协调素质呢?我从来不反对我的孩子玩游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化的现代教育对高科技条件下所需“更原始的大脑功能”开发不足,玩游戏可以补充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在这一关键素质方面的不足。
2016-08-29
80后、90后的浅薄,通过互联网上话语机制的竞争筛选,经常化为一种对此在(以50米为比喻)、当下(以5分钟为比喻)价值的敏感和洞穿。举例来说,“华南虎”事件浅薄不浅薄?很浅薄,无非一只假虎而已。80后、90后浅薄中的深刻就在于,他们不抽象地议论什么是官僚主义,而是将聚焦点集中在老虎的胡子上、眼睛上……比我们这一代人抽象地泛泛而论官本位、官员的虚伪、体制的弊端,效果如何呢?效果要好得太多了,而且解决了实际的属于“这一个”的问题。而不是像我们这样,泛泛空谈,一旦具体到实际问题上,连提起一桶水都做不到。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浅薄”。
当然,需要忠告他们的是,浅薄一旦离开了深刻,那就不再是本质直观,而成了照相机和皮球。照相机没有大脑,一按就拍;皮球腹中空空,一拍就跳。照相机和皮球倒是不缺当下与此在,但仅仅是没有大脑的认识者与实践者。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户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2016-08-29
从长远来看,在对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方面,媒体传播的内容不如传媒本身重要。由于我们的窗户既朝向世界,也朝向自己,我们看到什么,以及如何看到,都由大众传媒决定。到头来,如果我们对传媒使用得足够多,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我们都会被传媒改变。
1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2016-08-29
以前,我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现在,我就像一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注:
比喻实在形象恰当。以前慢但深刻,现在快却浅薄。
2016-08-29
“互联网可能把我变成了一个缺少耐心的阅读者,不过,我认为它也在很多方面让我变得更加聪慧敏捷了。文献、文物和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多,这意味着我的思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加强了,因而外部因素对我写作的影响也在加大。”这三个人都知道自己失去了重要的东西,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回归过去那种模式。
注:
有得必有失。如果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人们愿意接受失去。
2016-08-29
他的观点是,只要你学会在网上做一个“娴熟的猎人”,书就成了多余的东西。
2016-08-30
在那些图书的静默不语中,有一种沉稳宁静的东西,为了等待合适的读者出现,把它们取走,它们愿意一等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些书用它们布满灰尘的模糊声音跟我窃窃私语:“不要着急,我们哪里也不去。”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2016-08-30
“我在音乐和语言方面的‘思考’经常会取决于纸和笔的品质”。
尼采在回信中说:“你是对的。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2016-08-30
法国科学家莱昂·迪蒙曾经打过的一个比方,用水在地上的流淌来说明经验对大脑产生的影响:“水流经过的地方,会自行冲出一条不断加宽、加深的沟渠。以后再有水流的时候,水会自然沿着以前的轨迹流淌。大脑内部也是这样,外部事物在神经系统中留下的印迹会为自己塑造出越来越合适的路径。在类似的外部刺激作用下,这些极其重要的通路即使曾经中断过,此时也会重现。”
2016-08-30
他的发现让自己大吃一惊。猴子手上的神经以杂乱无章的方式重新长了出来,不仅如此,猴子的大脑也出现了感觉混乱。譬如,梅尔则尼奇触摸猴子手上的一个手指关节时,大脑告诉猴子这个感觉来自手指尖。信号混乱了,脑谱图搅乱了。但是过了几个月,当梅尔则尼奇进行同样的感觉实验时,他发现知觉混乱消失得一干二净。猴子大脑告诉猴子的信息与它们手上实际发生的情况完全吻合。梅尔则尼奇认识到,大脑已经完成了自我重组,猴子的神经路径已经自行编织成一张新地图,这张新地图与猴子手上新的神经排列相一致。
2016-08-30
大脑可塑性并不限于大脑皮层中掌管触觉的躯体感觉区域。可塑性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所有的神经回路,不管涉及的是触觉、视觉、听觉、移动、思考、学习、理解,还是记忆,实质上都得服从变化的规律。
2016-08-30
随着我们日渐变老,大脑可塑性会不断衰退——大脑会以自己的方式拼命干活,但永远不会消失。我们的神经元一直都在不停地打断旧连接,形成新连接,而崭新的神经细胞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奥尔兹评论说:“大脑具有在百忙当中自行重写程序、改变运行方式的能力。”
2016-08-30
如果触摸海参的鳃,即使用力非常轻,它的鳃也会反射性地马上缩回去。但是,如果在不给海参带来任何伤害的情况下反复触摸它的鳃,鳃的收缩本能就会消失。海参会对触摸习以为常,忽略了触摸。坎德尔通过监测海参的神经系统发现,“与这种习得的行为变化相伴而生的”是负责“感觉触摸动作的触觉神经元和负责告知海参作出反应的运动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逐渐弱化”。
2016-08-30
我们的遗传基因“指定”了很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亦即哪些神经元和哪些别的神经元在什么时候形成突触连接”。那些由遗传决定的突触连接形成了康德所说的先天模板,这是大脑的基本体系结构。不过,我们的经验可以调整连接的力度或“长期效力”。正如洛克所说,这样的调整使思想和“新的行为模式表达”的重塑得以进行。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所持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思想在神经突触这一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点。纽约大学神经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在其著作《通过突触看自己》(Synaptic Self)中解释说,天性和教养“实际上志同道合,二者都是通过形成大脑当中的突触组织,最终达到它们的精神效果和行为效果”。
注:
洛克“白板说”强调外发,康德“模板说”强调內铄,人脑可塑性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二者的可统一。遗传基因“指定”了很多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而后天经验可以调整连接的力度和时效,天性(先天遗传)和教养(后天环境),通过作用大脑突触,共同影响人的发展。纯思辨的哲学在神经科学实验中找到答案,跨学科的魅力~
2016-08-30
由于神经元灵活的适应性,听觉和触觉可以大幅加强,从而减轻了视力丧失产生的影响。因故致聋者大脑内部也会发生类似的改变:他们的其他感觉会强化,以补偿听力损失。譬如,处理边缘视觉的大脑区域在这个时候会变大,从而看到以前只能听到的内容。
注:
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2016-08-30
“我们已经知道,神经可塑性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一直都在持续进行。这是我们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是我们了解新情况的方式,也是我们发展新技能的方式。”
2016-08-30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既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童年经历决定的。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正如梅尔则尼奇所说的,也通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来改变上述三种方式。
注:
但是有些童年经历确实深刻影响人的三种方式?
2016-08-30
不光重复进行的身体动作可以重新安排我们大脑的神经回路,单纯的精神活动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神经回路,而且有时候这种方式的影响更大。
2016-09-01
可塑性并不等于弹性。我们的神经回路不会像橡皮圈那样收缩为以前的状态,而是会尽力保持已经改变了的状态。而且,新的状态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帕斯库尔·勒奥纳评论说:“可塑性的变化未必代表某一特定方面的行为增益。”可塑性不仅是一种“发展和学习的机制”,还可以是“一种病理原因”。
注:
可塑性有利有弊。行为被塑造成习惯,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使人受益,坏习惯让人受害。
2016-09-05
“假如我们停止运用某种智力技能,那么结果并不仅仅是这种技能的遗忘,大脑当中与该项技能对应的回路会转让给不断练习的替代技能。
注:
明白自身智力技能需求,并做出取舍。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2016-09-05
作为个体,我们心智的成熟过程可以通过绘制周围环境图的方式加以跟踪。一开始,我们用原始粗糙的图形描绘周围的地形地貌,然后不断发展,最终能以更精确、更抽象的手段描绘地理学及地形学空间。换言之,我们从“画所见”发展到“画所知”。
注:
从具体经验到抽象认知。
2016-09-05
人的智能从在空间的经验转变为对空间的抽象,这个过程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革命
2016-09-05
机械钟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也像地图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旦钟表把时间重新定义为一连串为期相同的单位,我们的头脑就开始重视工作中的条理和分工
注:
工具(智力技术)改变思维方式的观点挺震撼的。我们使用工具,工具也在塑造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对人的影响更是明显。工具影响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塑造思维方式,所以,工具通过影响行为来影响思维。
2016-09-05
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我们通过工具扩展我们的力量,控制周围的环境——控制自然,控制时间,控制距离,控制彼此。
2016-09-05
根据其补充或放大我们自身能力的不同方式,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犁、缝衣针、喷气式战斗机,这些技术扩展了我们的体力、灵巧性和漂浮力。第二类包括显微镜、放大器、盖革计数器,它们扩展的是我们感觉的范围和灵敏度。第三类包括水库、避孕药、转基因植物,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够改造自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和欲望。
地图和钟表属于第四类,这类技术的最佳叫法可能是“智力技术”,这是借用社会人类学家杰克·顾迪(Jack Goody)和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所用的术语,但在此处的意义略有不同。这类技术包括用来扩展或支持我们脑力的所有工具——发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用公式阐明思想,分享诀窍和知识,测量并计算,以及增强记忆力。
2016-09-05
对我们的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还是智力技术。这些都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工具,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形成个体身份和公共身份,培育人际关系。
2016-09-05
当智力技术获得普遍应用时,这些技术经常会催生新的思维方式,把以往局限于少数精英群体的思维模式扩展到普通民众中。换言之,每一项智力技术都体现着一种智能伦理,具体化为一套关于人的头脑如何工作或应当如何工作的假设
2016-09-05
到头来,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恰恰是技术发明的智能伦理。
2016-09-05
如果说现代社会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什么,那就是技术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辅助手段,还是一种改造人类活动及其意义的强大力量。”
2016-09-05
技术进步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而这种逻辑并不总是跟工具制造者和工具使用者的意图和愿望协调一致
2016-09-05
决定论者和工具论者之间的冲突永远不会解决。
注:
立足点不一样,各有论据,长远来看,人类要适应工具要求,当下某一时间点,工具只是工具,并受人类控制。
然而,神经可塑性的发现证明了前者。
2016-09-05
有关神经可塑性的新发现使智力的本质变得更加明显,也使它的脚步和边界更容易标记。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人们用以支持或扩展自己神经系统的工具塑造了人脑的物理结构和工作方式,比如我们怎样发现信息、存储信息、解释信息,我们怎样引导自己的注意力,怎样调动自己的感觉,我们怎样回忆,怎样忘记,这些都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的使用让一些神经回路得到强化,而让另一些回路逐步弱化,让特定的心智特点越发显著,而让别的特点趋于消失
2016-09-05
我们通过我们的行为和行为方式——时时刻刻,日复一日,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改变着神经突触之间化学物质的流动,从而改变着我们的大脑。我们通过树立榜样、创办学校、使用传媒等方式,把自己的思维习惯传给我们的子孙,一并传承的还有我们大脑结构的改变。
2016-09-05
我们对新的智力技术不断作出心智性和社会性适应,这个过程既反映在我们用来描述自然、解释自然的各种比喻中,同时也因为这些比喻而得到加强。一旦地图得到普遍应用,人们就开始在真实空间或模拟空间中,以绘图的方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我们开始把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的思想“映射成图”。机械钟出现后,人们开始认为他们的大脑和他们的身体甚至整个宇宙都“像钟表”那样运行。
2016-09-05
大脑扫描结果也显示,使用像中文那样的表意文字的人形成的阅读神经通路,与使用表音文字的人的相应神经通路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注:
不同的语言系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外语,不仅是习得语言,更是形成一种思维方式。
2016-09-05
希腊字母的出现标志着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革命的开始:从主要依靠口头交流知识的口头文化转变到书写成为表达思想的主要媒介的书面文化。这是一场革命,最终将会改变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头脑。
2016-09-05
阅读获取知识的人“貌似知识渊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一无所知”。他们的头脑将会“装满对智慧的自负狂妄,而不是装满智慧”。
注:
所以光看书还是不行的,要与实践相结合。
2016-09-05
他说,书写以外部符号替代内部记忆,让我们面临变成浅薄的思想者的危险,阻碍我们达到能够带来真正的智慧和幸福的智力深度。
2016-09-05
思想的口头状态”是柏拉图的“主要敌人”。
2016-09-05
在纯口头文化中,思维受制于人类的记忆能力,知识就是你能记住的内容,而你能记住的内容又受到头脑存储容量的限制。
2016-09-05
学会阅读以后,我们会遭受“那种感觉的失落,失去了没有文字的社会所经历的那种情感介入”。但从智力上讲,我们先人的口头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要比现在的书面文化浅薄。
读书笔记,导出自多看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