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为后世两千多年浩浩荡荡的历史奠定了政治基础,也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之前的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天下争鸣,开放包容的思想为后面的争雄奠定文化理论之基。战国时,邦国制的周朝愈发逐渐衰落,诸侯争霸,天下不宁,经列国不断兼并,已剩下国力较为强盛的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也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
秦在所有的诸侯国之间,并非最富强的一员,它原本居于边陲之地,是被华夏文明所排斥的蛮夷部落。秦君被正式封为诸侯,是在公元前770年。这时,周平王已经东迁洛阳,周人的老根据地也被西戎占领。于是周平王对护驾有功的秦襄公说:秦国如果能从那些野蛮人手里收回失地,那么岐山以西就都归你们了。这原本是一张空头支票,结果老秦人却不负君望,终将变现。后来因为历代君主励精图治,尤其在秦穆公和秦孝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一纸求贤令终使孝公得商鞅,破除重重阻力而大力变法,积贫积弱的秦竟然咸鱼翻身。最后,秦不但没有被虎视眈眈的六国瓜分,反而后来在九年间逐一消灭六国,终于在公元221年称霸中原,天下一统。
然而,实现统一大业的秦国,此时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一方面,经过六百余年三十几代君主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伟业后固然非常高兴。秦王嬴政这时觉得自己功过三皇,位及五帝,让群臣想一个符合自己功业的名号。然而当大臣们想出“泰皇”这个普天之下最为尊贵的名号时,他却对其并不满意,遂自导自演得“皇帝”这个最符合自己身份的名号。他规定取消谥号,因为死后才可获得,且不由自己做主张。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惜的是,始皇帝的千秋万代大业计划在十五年后,在秦二世手中就倒下了。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害怕来之不易的伟大事业半途而废。于是,秦始皇呕心沥血,据说他每天若不批一百二十斤的奏折便不休息,另外,在政期间仅有的十余年内,五次巡视天下四方。而且,还神神秘秘,疑神疑鬼,每天的出行信息一概不公开,就是为了让文武大臣们战战兢兢的工作。据说,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巡视,发现李斯的车队人员比自己的还壮观,觉得太不像话。后来他的不满情绪传到了李斯耳中,他以后出行便有意识的减少了随从人员。最后,秦始皇发现走露消息,让人去查是谁泄露的消息,经调查没有发现之后,就杀死了当时所有的随从人员。从这之后,在也无人知道秦始皇的行径消息了。
为了巩固自己和祖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秦始皇还进行了很多重要的改革。
首先,废封建。“封邦建国”这一革命性的政治制度,因为具有普世主义理想而得人心,在当时可谓极其先进。周天子在夺取政权之后,与诸侯分治天下、共治天下、分享天下,天子、诸侯、家三级所有、层层分权、各自为政、多元共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诸侯国和周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为他们并不给周天子纳贡,就像现在的自治区和直辖市,从经济角度看,就是一种合伙人制度,这就是“封建制”。这种制度在当时是合乎时代的发展的,但也有弊端。因为从周天子的角度看,统治人民变得容易多了;但是从诸侯国的角度看,诸侯国也在制衡周天子的统治威望,一旦他们发展壮大,就会影响到周天子的事业根基,而且诸侯国之间为了自我利益还会互相伤害。其实,这些担忧就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于是,在兼并六国实现大一统之后,改革封建制势在必行。当时,以王绾为代表的保守派表现出了一些比较合理的担忧。他们认为实现大一统之后,其他六国人民和皇室贵族,表面虽已臣服,但内心难免会怨恨不服。如果放弃周制,统治将非常困难,还会留下隐患。但是,主张改革的李斯说,就是因为分封制,周才灭亡,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这不是自找苦吃嘛!始皇帝投了李斯一票。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县下设置乡和亭。在整个体系中,县成为最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郡和县的官员直接由中央委派,乡、亭、里由当地权势之士担任,以保证中央信息可以高效抵达地方,地方权利也得以高效执行。这样一来,中央和地方便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中央再也不用害怕地方势力压过他们,而且统治起来也并不困难。
接着,为了使帝国大机器能够高效执行,修驰道,从帝国中心咸阳到其他所有地方架起了“高速公路网”。这样,帝国内不管是信息还是物资都可以高效抵达,一切都得以掌握。除此之外,还要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因此,帝国的新统治模式更加紧凑高效。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同步高效发展。
大一统,称皇帝,废封建,改郡县,构成的君主专制统治的中央集权模式,可能是大秦帝国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这为我们中华文明得以永存永续,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国家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
然后,为了加速社会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得以实施,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并简化文字(小篆,或秦篆,还有秦隶)等等,这些都为后世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理清了思路,踏平了道路。
最后,一种尚有争议的说法甚至认为,China其实就是秦,是“秦”这个字的读音。这虽然无法得到确证,却比解释为丝绸和瓷器更具象征意义。事实上在20世纪前,China确实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国的大秦帝国,就连少数民族建立的那些或长或短的王朝也不例外。如果,当时的秦适当减轻严刑峻法给人民造成的心理负担,或者减轻长期沉重的徭役赋税,让人民修养生息,休戚与共;亦或者公子扶苏没有去北筑长城,胡亥不那么沉溺酒色赵高没有当权,始皇帝没有第五次出巡。这样,便有可能始皇帝的大业会多传承几代,至少别只持续十五年。那么,我们现在就不会自称为汉族人,而会为秦族人,不会说汉语,而说秦语,不说是汉文化,而说是秦文化。
可是,历史没有假设也不会有假设,是在具有确定性的动力机制和具有随机性的微观因子共存的环境中,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