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宋运来导师执教童漫课例,是在本人任教的西湖学校。当时师傅执教童漫课例《乌鸦喝水新编》,师傅教得乐呵呵,学生学得笑哈哈,欢乐声、童趣味贯穿整节课,充满整个会场。沉浸于童漫课堂的,何止是学生,大人更是从中找回童心,点亮生活。
童漫作文,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学生痴迷?反思近两年来,断断续续听过的童漫课,我想大概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一、教学有现场感
童漫作文课,以漫画为媒介,或独格漫画,或多格漫画,牵连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有话可说。同时,独格漫画只呈现一个镜头,多格漫画呈现三或四个镜头,但仍隐藏着漫画外广阔丰富的未完故事,吸引着学生想象猜测,揭秘创编,学生有话想说。学生不管是联系自身经验表达,还是猜想故事情节,都是在说一件具体的事,学生都沉浸在教师以漫画为依托,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这样的表达,有场景,指向性强。这样的课堂,有现场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想说,且能说好。
二、教学出乎意料
漫画,都是漫画家精心创造的,以简单而夸张的线条,一针见血地反应生活本质。课前,教师在众多漫画中,精挑细选,确定教材。因此,课堂中,学生看到的漫画,必是百里挑一的好资源。从学习载体来看,漫画和课文有着极大的差别。在表现形式上,漫画以简明的线条,形象直观地勾勒出图画,瞬间抓住学生眼球,切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切合“读图”的时代特征。而课文以大篇幅的文字形式,搭配一两幅插图,呈现课文素材,学生需要识字基础,更需要较强的专注力,才能读完文字。在新鲜感上,本课要呈现的漫画,课前学生没有看到,是完全陌生的。而要学习的课文,课前学生都有预习,学生全然知道。对于新鲜的漫画,教师授教时通过切割漫画分层出现,加上“抖包袱”的艺术手段,学生经历如坐过山车般刺激的学习过程,学生怎能不喜欢?教学过程总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学生深深地为之着迷。
三、以学生为中心
好玩只是童漫课的外在表现形式,其真正的内涵仍是一节语文课,其落脚点仍是落实语文要素,尤其是通过趣味的方法,巧妙地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即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情出发,以漫画为依托,在趣味学习中,习得语文要素,如词、句、段、篇等知识。一般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一般习作课上,学生无从下笔。习作后,学生也不知为谁而写,写了有何用处。童漫课解决了以上困惑。课中,练笔前,教师巧搭言语支架,让学生充分开口练说,学生有言语输出的过程。下笔前,教师以评价表的形式,清楚呈现本节课练笔的重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习作后,教师和学生以评价表为依据,共同赏析作品。笔者有听众,评价互激励,收获满满的喜悦感、成就感,从而乐于与他人分享作品。
整节童漫课,学生一直处于“饥饿”的学习状态,精神亢奋,求知欲强,学习激情被点燃了。如果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延伸至常规语文课堂中,那必是最强“品质课”。
(西湖学校 李东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