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无论时代怎样进步,科技怎样发展,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书所给予我们的精神食粮。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用手机接受着各种各样的资讯,时间也随着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在渐渐流逝,不知道最后我们又获得了些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手机带给我们什么,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又或者是在无形之中塑造着我们。
从上大学开始,我喜欢上了图书馆,在于它的接触中,我发现我越接近它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仿佛我应该知道的东西永远没有尽头。
对于一个从小没有注重读书的孩子,她会一下子喜欢阅读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那一定是她经历了某种刻苦铭心的变革,又或者她真的想通过读书改变点什么,才被迫选上读书之路。可以说,我就是那个从小都不怎么爱读书的人,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说我臣服于它12年,现在我会觉得之前的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书呆子,是那种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不理想的人,是那种晚上回宿舍都要带上课本,心想自己万一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还能看看,实际上,每天早起都是原样带回,是那种将生死与成绩相挂钩的人,却始终没有理解读书真正的含义,也可以说都没怎么读课外书。
大学开始读书,一开始,因为大学给我们太多的空闲时间而自己又不想浪费,可以说,是在孤独中选择了书籍,渐渐地我发现我在书中发现了另一个新天地,我可以通过书籍穿越古今,遨游于书海中。
刚开始的阅读更多的在于数量,之前一本人物传记的书,我可以4个小时读完一本,那质量上就逊色了一些,直到在于哥哥的交流中,我才发现,即便我读了很多书,但在我这似乎没起多大用处,我开始反思,一本书真正读好的标准是什么?一次看头脑风暴,樊登说,别人看过这本书,但听你一讲,感觉自己白读了。书中的智慧在于你的使用,在于你的思考。有些书需要你的精读,有用的书你会感觉每读一遍会因时间地点经历的改变,你都能从中读出新内容。
我们都知道“读书改变命运”这句经典的话,我常常在想难道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也许,一定程度上,读书让我们不会因为地区壁垒,资源的不平等而失去更好发展的可能,让我们可以平等地享受着教育。
可是,我们都不可否认,当前教育界的确存在问题,我们的孩子面临着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是不是我们赋予教育太多的期待,试图让它一定改变命运
我多么希望,读书可以变得随性一点,让它作为一种真正的爱好。通过读书去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变得真正的敢想敢做,英雄不问出处,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变得更有底气。
在每一本书中,我们都希望可以看到期待中的自己,去用真善美的情怀去理解世界的多样。
现在我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
希望,未来我读书,不为别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