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来读一读,还是不懂。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假如这么理解:
人心惟危,是指人心之凶险。“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
道心是天地间恒常的东西,它不以外物转移,却又无法为身体的受、想、行、识所感知。它是一种大的规则,天地间的万物都依照这个规则运行。通过外物的精细的探究和考量,可以逐步的探知这个道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假如道心是物,人心中感知的道心就像水中的月亮,它是月亮,可又不是。月亮在平静的水面是完整的月亮,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又成了破碎的月亮,古人曾有盲人摸象,我们的心就是水面,它对外物,对道都有感知,可也夹杂了个人的感受,不在是处于“中道”‘“恒常”的那个月亮。
所以人们心中有了喜怒哀乐,有了贪嗔痴恨,不能够以中道、恒常的立场来看事情。
刚才说的是情感上的偏向,除了情感上的偏向,还有由于认知的局限而导致的偏颇。
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拿对景观设计的认识举个例子。
在城市美化运动横行的时代,大部分人都认为耗费大量资源的人工景观是美的,但俞孔坚老师等人却看到了背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鲜明的号召重回“自然之美”,引起了一股模仿的风潮。城市美化运动的利、弊皆有,有人看到了视觉美的彰显,有人关注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赞赏生态价值观念的觉醒,也对一股脑的大喊“生态”感到迷惑,似乎有了生态的标签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出去。景观的“中道”是什么?不在一味的偏颇。
通常来说,大家都认为人心的善是好的,却不知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自己心中有一个标尺,达到了就认为自己在善,心满意足,而以此尺衡量,别人之不善尽显,这就导致了微细意中的烦恼:自我的爱染、自我的执着、自我的高慢、自我的愚痴。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部分的正确,如执一概全,就陷于谬误。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无一己之执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深刻的理解而进行辨识。有点类似辩证的思考方式。
这个世界是黑是白,有人说白,有人说黑,于是乎有人便说既黑也白,或者称之为灰。认为这种折中的法子便是中庸。
实际上,中庸不是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