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眼看就要过去了,马上我们就要迎来崭新的2017。总结过往,展望未来。站在岁末年初的分水岭,是不是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的感觉都很相似呢?
不如让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这一年可以重来,你将做出怎样的改变?”。
好吧,我知道你觉得这很扯,这样的假设显然并不科学。不如我们换个说法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回顾2016,总结一下你有哪些不足之处,2017你又将如何改变?”。
怎么样,顺耳些了么?年底大家都要做年终总结,你可别说你没想好,否则面对同事和老板的时候那可就要尴尬了。
不知道你怎么看待“年终总结”这回事儿,反正依我看来,形而上的总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既不代表过去,也不代表未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如让我们今天来聊聊「年度总结」。
1,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扯淡!我想自打我们懂事那天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叫做“成功”。且不谈成功的标准为何,起码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改变自己,尤其是自己的不足之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失败成为了一种颇具仪式感的典礼。这一年,我看过很多被广为流传的榜单,比如“创业公司A轮死Top100”、“B轮死Top100”、“出轨明星Top10”、“最低薪酬职位Top10”...
空中弥漫着满满地失败论,很多人看完这些榜单后像是打了一针镇定剂,吐了口粗气,而后心安理得的说了句:“还好我当时没有做......”。在这里,我想真诚的问你一句,别人的失败和你有毛关系?
我一直以为,失败是上天给践行者独有的权利,你不去做当然也就没有这个权利。不如让我来举两个例子:
案例一:小明30岁没车没房没老婆,朝九晚五做着自己没兴趣的工作,不知道未来想要什么。看着别的同龄人的生活渐入佳境,对比自己一无是处。
突然有天,小明萌生了创业的念头,脑袋中飞速闪过一些“点子”。可是瞻前顾后的他第二天醒来冷静一想,创业似乎处处都有风险,考虑到自己还有父母要照顾,加上亲戚朋友可能不理解的目光,万一创业赔得血本无归,回头失败了找不到工作,那该怎么办?
哎~算了,还是踏踏实实的先把现有的日子过活下去吧,谁叫可怜的我生不逢时呢。
案例二:小杰30岁了,同样没车没房没老婆,除了不得不做的朝九晚五工作,每天下班后固定的时间看书、阅读、写字,平日里积极的寻找机会。看着同龄人渐入佳境的生活状态,主动上前寻求成功的心得。
时间久了,小张突然发现生活中竟然有好多的机会,虽然看到很多别人失败的教训和风险,但心里琢磨着“不想那么多,先尝试下再说,反正大不了也不会比现在差”。
于是,一次不成,两次不成,三次不成......后来,你猜?
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虚假普遍性」原理么?在心理学上,我们常常会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换成自己也可以做到。反之,我们同样也会执拗的认为,倘若连“优秀的人”都完不成的事情,自己也很难取代。
事实上,失败就像是生物界的自然规律,逗留在失败的阴影中是无法完成自我进化的。
2,
成功未遂怪你妈,失败可不背黑锅。回到我们前面所讲,我发现很多人在做年终的自我总结时,喜欢关注自己的不足,将“失败的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想说的是,失败没什么牛逼的,优点才是实际的。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在工作或是学习当中,但凡你谈到“总结”二字,几乎所有人都会优先的去想到自己的失败和不足,很少有人会舔着脸皮向领导汇报自己哪里做的不错。
我们习惯地善用「总结」来汲取自己从失败中获取的教训,然而,我们除了能够因此来避免重蹈覆辙以外,还能获得什么呢?换言之,我们仍然不知道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
回想一下,小时候你第一次追求心仪的女生,对方是班里的班花,你从来没有想过有多少的劲敌,只是出于荷尔蒙的冲动就胆敢给人家递纸条写情书。
后来,终于鲜花插在了你这坨牛粪上。凭借着你这次的“成功经验”,于是乎再后来你面对女生脸也不红了、手也不抖了,连说话都不结巴了。
直到今天,你依然把这段陈年往事作为你和同学聚会的谈资。甚至你都未曾想过,当年的班花和你在一起,只不过是为了乘坐你那辆二八自行车顺道回家。
听懂了么?相比失败而言,成功不论大小,但成功才是你靠得住的教材书。失败的总结只会让你更加关注你的不足,然而发现自己的长处才可以建立你的信心,发挥你的优势。
所以,当你在不断总结这一年所累积的失败时,难道你从来就没想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眼前的任务么?难道你从没洞察过自己的性格究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么?
如果,我是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难道你做的第一件事不该是极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么?倘若着眼短板,你的人生岂不是还和此前一模一样?
3,
所谓的计划,只不过是用过去在推导未来。倘若2016真的可以重来,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事情无非两件:一是「总结」,二是「计划」。
「总结」是用来归纳过往,避免自己再次掉入失败的陷阱;「计划」是用来展望未来,让自己能够顺利地达成心中的目标。
上面我们提到了总结,下面我们来谈谈计划。也许你听说过,在这个奇葩的世界中有一种职业叫做“人生规划师”,Holly Shit!一个人的人生怎么可能被另外一个人规划出来?
虽然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扯淡的职业,但是我不得不说,其中「目标规划」这部分还是值得一提的。关键不在于这份职业究竟做了些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是在帮你理清楚「Who」和「Why」的问题,即「你想成为谁」、「为什么**事情对你而言很重要」。
试想一下,脱离了这两层终极问题,是不是你做很多事情都会一如既往地患上“拖延症”。有句话我们都听过,就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尤其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我都不是预言家,谁能肯定所有的计划都会按部就班?
回想你每逢年初时写了多少“心愿清单”,每天面对老板要做多少的“to do list”,每次小组会议时长篇大论的工作计划,现在是不是都快和你常年保存的AV合辑一起成了封存的活化石?
事实上,这个时代最考验我们的不是计划能力,而是随机的应变能力,天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所以“Know who”和“Know Why”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他会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我们每走一步时候的方向。
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里要挠头了,别急,我结合“NLP的科学逻辑层次”给你举个浅显的例子:
反面例子:你计划着春节过后换工作,你妈碎碎念的唠叨着,工作不是好好的,干嘛要换?因为钱挣得少啊(what),老板老对我发脾气啊(what)。
你妈继续发着牢骚:那老板为什么偏偏对你发脾气,是不是你哪里做的不好啊(what)?你有些不耐烦地回应:我怎么知道(how),我要是知道不早好了!
正面例子:还是你计划春节以后换工作,你妈不理解所以问你,但你心中其实早想好了答案。
我想要谋求进一步的职业提升(why),所以我可能需要换份工作(how),现在的工作环境让我难以施展我的能力(what),毕竟我想在未来有一天能够成为马爸爸一样优秀的人(who)。
这下明白了么?如果回顾以往,我们很多时候做出的计划都是着眼于经验中的“What”。所以,一旦外来有突发性的改变时,我们的方向就会受到动摇。
因为外来的事情我们谁都无法预测,即使我们拥有勇气去直面改变,我们所动用的力量也只不过是过去的经验。可是,谁又能保证一个人的经验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所以,放下你的计划清单,首先感受下你心中的「Who」和「Why」吧!
▼▼▼最后,献上一段小视频,手污勿点哦▼▼▼
总结
[1] 别人的失败经验,并没你想象中的借鉴意义
[2] 学会总结你成功的经验,不断发现自己的长板
[3] 形而上的计划是无用的,不如省点时间睡觉
[4] 善用NLP逻辑,瞄准你未来想成为的那个人
在茫茫人海中与你相遇,不想擦肩而过后失去你。
我的理想是带着大家一起发财,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墨多先生」:mrmod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