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学习了得到上的“金融科技发展趋势2019–2020”中第3期“信用体系”,下面是作者张韶峰观点和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
“失信寸步难行,守信行遍天下”,信用体系建设是为了降低陌生人之间商业交易成本。
“公平有效信用体的标准”:1.建立者身份,不能跟合作的机构存在竞争关系;2.操作的手段,要依赖信用科技。
“传统与现代的区别”:“传统”(手段落后,信用低下;数据量小,数据维度少;使用单位窄) “现代”(跨行业、跨领域、数据量大;算法先进;算力强大)
“决定个人信用的要素”:是否有还款意愿;是否有还款能力(想和能的问题)
“中国征信服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其他对公评级机构;第三方信用科技公司。
“第三方征信机构的资质”:恪守独立身份;拥抱科技;理解服务的行业。
“防止数据造假的方法”:多维数据采集;数据交叉验证。
“第三方征信机构目标”:不追求对每个人100%评估的正确,追求比老模型的整体准确率更高。(帕累托改进)
“数据信用的马太效应”:有数据的富人,信用评估更高,获得更多资源;没数据的穷人,信用评级更低,无法获取资源。“解决方案”:利用跨领域的替代性数据。
“用户数据收集两个原则”:用户自愿;不违法采集。
“app上用户数据的归属”:美国倾向商业,不明确反对即同意;欧洲倾向于隐私保护,不明确同意即反对。
“提高个人信用分的方法”:做个诚实的人;学会自证诚实。
“中国进去信用社会的特征”:个人信用的作用在老百姓心中越来越重要;信用征信将深入影响百姓生活和企业发展;信用服务将会成为一种被普遍需求的服务。
“学习思考”:信用,可以看作是个人以往行为的自画像,科技赋能信用体系建设,就是把小范围内的熟人社会协作交往,拓展到陌生人协作交往的一种背书,让我们原本的自画像能更方便流通、交换资源,让个人的过去更清晰的展现给陌生人社会,倒逼个人更加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
“个人疑问”:个人越来越透明的同时,个人信息在哪个层级、哪个环节公开化,透明化,哪些人拥有收集、识别、解读、记录、使用的权利,或许是越来越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就拿一个快递来说,既然能用机器对地址进行识别了,那为什么不能把消费者的重要信息进行掩码处理,让每个段的收发货员,只能解读自己负责范围内的必要信息(只要能保证自己范围内业务顺利处理完即可),即模块化、分段公布信息,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保护客户的个人隐私呢?这里可能涉及利益相关方的成本考虑(数据保护的硬成本、监管要求的机会成本、客户隐私泄露的机会成本)、监管机构的管理制度完善程度和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等保密意识的觉醒程度等方面影响。
个人感觉是一个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完善的过程,科技赋能信用体系建设,让社会越来越和谐,让正能量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