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鲁产蛋崖(所有风景介绍后面单独讲) 是三都现在比较好的一个没有完全做起来的景点。因为没有做起来,所以并没有门票,但是里面的路、路牌、景观设计等都是完成的。 从县城公交车可以来回这里。附近还有万户水寨和三都博物馆。在这里遇到了值得记住的几个人:
一、 三轮电瓶车老伯
从景区大门口,走路进到景点,大概是3公里左右。那天天气特别热,特别热。一路上没有树可以遮阴凉,幸亏听了旅店老板娘的建议,接受了她给我们的伞,不然更惨。一路上出了当地的住户或者干活的人没有其他人。就我俩孤零零的在路上看着路标前进,但不知道还有多远。在一个转弯处,一个电动三轮车迎面驶来,妻子伸手招呼想问路,电动车老伯快速的掉了车头过来。
这个三轮电动车有车棚,车斗里面靠驾驶员处有个长条凳。车内地上到很干净,看得出来车主挺爱惜车,车也挺新的,而且主要是拉人的。
“老伯,到产蛋崖还有多远呀?”“两公里,就是四里地”老人家一边说一边伸出手指比划。瘦瘦的人,干枯的手指却很粗。 “哦,还挺远的。那老伯你能不能载我们去?”“可以是可以,要一点钱”“多少钱呢?”“五块钱,两个人五块钱”老伯一边说一边比划,指着我们两个人,又伸出一个巴掌。
“好,五块钱,我们上车” 。我上车时,老伯又强调了一遍“五块钱呀。还有两公里,你们也可以走去的,不远了。” 感觉他敲了我们很大的榔头,怕我们赖账,又怕自己对不起良心的感觉。
老伯也有了手机--老人机,还不会用微信收钱,幸亏我有零钱。
二、 一个水族阿姨
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从她的子女年龄看,她应该和我们年龄接近。但是容貌上看,不会有人相信我们是同龄人。 具体怎样不计较,我就叫阿姨吧,尊重她。
水族的家庭建筑都是木板屋,有三层的,有两层的,外形看很像,就是不知道里面啥样。
从产蛋崖返回的时候,气温估计有34度左右,炙热~!
路过一家房屋,门是开的。刚好一个老妇出来倒水。看到我们看她,就停下来,对我们笑了笑。
我们赶忙搭腔:“这是你家吗?”“嗯,是的。”话彼此都听的半懂不懂,但是能沟通。
“这楼上楼下,整个房子都是你家呀,这么大”“嗯,是我家,儿子盖的,不大的”
“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你家?”“可以的,进来坐吧”
屋内有儿媳正在用电磁炉煮一点青菜,没有油,看起来就是清水在煮青菜。
阿姨招呼我们坐下,“坐吧,喝点茶吧” 让我们随便看看。当我们想上二楼看的时候 ,不知是没有听懂还是不愿,我们只是上了一半楼梯,没有进入二楼的房间。
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阿姨说“太阳好大,做一下,吃了饭,再走吧。一会儿太阳小了再走吧”
三、 博物馆的领导
返回途中,我们进入三都水族博物馆。博物馆看起来很大气,馆内很凉爽。
我们进入的时候,有给他们拍摄记录片的人也在。有一个胖胖的白净的中年男子在接待。
进去大厅,我们累了就在椅子上坐下来休息。这个男子就招呼其他人“给客人倒水,给客人倒水喝。”工作人员快速端来两杯冰镇的水,冰凉的水喝到嘴里感觉爽快极了。知道我们从新疆来,说“欢迎,非常欢迎你们来,我们是唯一的水族县,我们得博物馆在县级中,能排到前五”,一边招呼那些摄制人,一边给我们做了些介绍。说到没有做起来的万户水寨,说起他们的规划。言谈中还是很爱家乡,要努力做好文化特色。当陪同摄制人员先行离开的时候,还不忘和我们打个招呼,让我们慢慢看。
我们只是万千过路客中的一员,大家都不会再相见,但他依然认真对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