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三国演义》前十回,东汉末年真是一个乱世,先有黄巾起义,后有董卓乱政,生灵涂炭,曹操在《蒿里行》中写到: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还原了当时真实的乱世场景。在这个乱世当中,曹操逐渐积聚力量,借破黄巾军的机会,拥有了实力雄厚的青州兵,手下大臣当中,文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武有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于禁,典韦等,威震山东
今天看完《三国演义》前二十回,吕布的遭遇让人叹惋,他是三国人物当中武功最高的,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最后却落得一个白门楼殒命的下场,我认为吕布败在了自己的性格上,虽然他武功高强,别人对他的评价却是“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他先投靠丁原,在他人引诱下,他杀丁原后投靠董卓,后又为了貂蝉而杀董卓,吕布的见利忘义出了名,以至于后来竟没有人敢收留他。吕布杀丁原这个情节和第十四回徐晃的投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宠劝徐晃杀掉自己的旧主来投降曹操,但徐晃坚决不从,认为“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徐晃和吕布的品行高下由此可见。
刘备的人生经历简直可以看作小人物逆袭的典范,一个织席贩履之徒,最后能称王称帝,这难道不够励志吗?前三十回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刘备落败之后,栖栖遑遑的匹马逃命,即便如此,他仍然被曹操看作唯一可以和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可见一个人无论怎样韬光养晦,他的英雄之气是掩盖不了的。
关羽的忠义自古传颂,是因为他降汉不降操,虽然曹操以厚恩感其心,他却不为所动,得知兄长刘备的下落后,不顾险阻,过五关斩六将,和刘备、张飞在古城相会,三人的桃园结义之情确实让人感动。
今天看完《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官渡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我认为决定战争走向的是两方的首领曹操和袁绍,早在第十八回,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就提出了一个“十胜十败”之说,认为曹操在“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都胜过袁绍,认为“绍兵虽众,何足惧耶”,事实也确实如此,袁绍兵士虽众,却不能用,两个重要谋士田丰和沮授,一个被袁绍关在狱中,一个锁禁军中,不能发挥作用。另一个谋士许攸向袁绍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也不能被采纳,逼的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火烧乌巢,使得曹操一举大败袁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郭嘉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后最重要的谋士,他屡出奇谋,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大功,只可惜年仅三十八岁就因病去世,曹操曾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齿,皆孤等辈,唯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这才有了后来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哭郭嘉,说假使郭嘉在,决不会让自己有如此大的失败,可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曹操失去了郭嘉,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命运的天平逐渐向命途多舛的刘备倾斜,一直处于劣势当中的刘备,终于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帮手,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终将帮助刘备成就一番伟业。
刘备在夺取益州之后,又和曹操在汉中展开了争夺战,这次,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协助下,大败曹军,完全占有了汉中,刘备在手下人的强烈要求下,半推半就,进位汉中王,封诸葛亮为军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刘备的事业如日中天,关羽奉刘备之命镇守荆州,也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先是攻占襄阳,后又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围樊城,一时之间风头无两。但盛极必衰,凡事不能高兴的太早,关羽只顾着和曹操这一方对抗,没想到孙权这一方在背后动了刀子,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手下抓获,和关平双双遇害。
关羽的失败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自恃武艺高强,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当初,诸葛亮让关羽镇守荆州时,曾留下八个字给他,“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但关羽根本没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上,所以当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示好,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两家结好,并力破曹,关羽居然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惹得孙权大怒,决定和刘备这一方翻脸。
今天看完《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关羽被杀之后,先主刘备念及桃园结义之情,一心要为二弟报仇,不顾手下大臣的劝阻,起兵伐吴,而张飞急于给兄长报仇,鞭挞手下士卒,以致被范疆、张达刺杀,这两人杀掉张飞之后,逃到东吴,刘备发誓要为关张二人报仇,率大军征讨孙权,一开始节节胜利,一直打到猇亭,杀掉了关张二人的仇人。刘备此时如果能够见好就收,就不会有后边的猇亭大败,败走白帝城了,可惜刘备轻视书生陆逊,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这就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大家对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之情向来称颂有加,但凡事要从两面来看,刘关张结义之后,三人同心,共举大事,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关羽死后,刘备为了结义之情,要为兄弟报仇,听不进大臣先伐魏再伐吴的建议,以致猇亭大败,使蜀国实力大损。
今天看完了《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刘备在猇亭大败之后,逃到白帝城,羞愧难当,很快就不行了,临终前,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托孤的话很值得回味:“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不愧是枭雄,这些话柔中带刚,明知道自己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做不稳江山,却用这些话为诸葛亮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使他死心塌地辅佐刘禅,才有了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遗诏中有两句话一直被后人传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两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我们不能忽视了平常细小的善行,只有不断修养自身品行,才能“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今天看完《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刘备死后,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即位,诸葛亮成了蜀汉政权的维护者,他为了彻底平定南方的叛乱,亲自率大军南征,深入蛮夷之地,采用攻心战术,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死心塌地归顺。
平定南方之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准备北伐,他深知蜀汉政权不能偏安一隅,必须主动出击,所以上《出师表》,开始伐魏,自出师以来,累获全胜,昔日降魏的孟达也主动和诸葛亮这方联系,想要做诸葛丞相的内应,但曹魏这边也不是没有准备,诸葛亮后半生的主要对手司马懿出场了,他一出手就给了诸葛亮一个下马威,听闻孟达准备造反,司马懿当机立断,没有请示曹睿,率领大军倍道兼行,八日即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被乱军所杀。
今天看完《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
诸葛亮辅佐刘禅,鞠躬尽瘁,六出祁山,但伐魏大业还是没有成功,最后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军中,令人痛惜。诸葛亮伐魏时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虽然才智能力都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能够利用有利的形势,积极防守,采取拖延战术,最终拖垮了诸葛亮,他比诸葛亮年长两岁,最后活了七十三岁,而诸葛亮死的时候才五十四岁。
司马懿在教子方面其实是很成功的,他有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每次出征的时候都会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让两个人亲自带兵,不断在实战中磨练他们,所以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能力超强,能够独当一面。他们和刘备的儿子刘禅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禅还是婴儿儿时差点在乱军中丢失性命,幸亏赵云拼死将他救出,到了成都后,刘备就再也没有把他带到战场上,只让他留在后方,养尊处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靠父辈只能靠一时,靠自己才能走的更长远,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靠关系上了高位,也会很快陷入人生困境。所以,勇敢面对人生中的磨难,不断积累才能和智慧,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今天看完《三国演义》全书。
罗贯中在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死后,只用十几回就结束了三国的历史,司马氏取代曹氏,先灭蜀后灭吴,建立了统一的晋王朝。纵观全书,作者“尊刘贬曹”的倾向是很明显的,对刘备集团予以热情歌颂,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都是作者极力歌颂的对象。而对曹操,作者是有意贬低的,塑造了一个“奸雄”的形象。但对他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以及在一些重大战役中表现的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的描写。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常读常新,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