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坐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2023年1月26日中午,参观完庙底沟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我操作无人机对这里进行了航拍——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3公里黄河右岸二级台地上,崖底乡韩庄村北,青龙涧河的南岸。这里是一处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早期过渡的遗址,持续年代很长,历史遗迹丰富,文化堆积较厚,性质比较复杂。2001年6月25日,这里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底沟遗址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深沟,东为此龙沟,西为庙底沟。整个遗址范围呈一个近似菱形的平原地带,东西长约650米,南北宽约560米,总面积约 36万平方米。无人机从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南门升起,先向西飞行到庙底沟的上方,拍摄旁边的后土祠和博物馆。随后,掉头向公园中心区域飞去,拍摄这里的断崖、考古探方和景观雕塑等。
1.庙底沟之花
在遗址公园南大门内侧,地面上有许多盛开的花朵图案,被称为“庙底沟之花”。它出自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瓣纹图案,以菊科和蔷薇科花瓣为母体,通过连续与反复的构图方式,形成复杂而美丽的花朵图案。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可能与“中华”“华山”和“华夏”得名有着密切关系。
2.后土祠
在西边庙底沟东侧上方,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后土祠。相传,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由一名叫高大的人修建,最初被称为“高家庙”。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庙底沟与三里桥》中,专门介绍过这座后土祠,跟“庙底沟”得名有关。如今,经过重新修葺,后土祠焕然一新,坐北朝南,红墙灰瓦。
3.庙底沟
在遗址公园西边,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沟,可能因为在后土祠下方,所以被俗称为“庙底沟”。过去,这里有一处村子,村民在崖壁上开凿窑洞,被称为“庙底村”。后来,在这里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根据旁边的庙底沟村,命名为“庙底沟遗址”。如今,这条沟保存完好,沟底部树木茂盛,深约20米,宽约50米,长约400米。
4.博物馆
在庙底沟西侧的上方,矗立着新修建的庙底沟博物馆。它的建筑设计以“交融”为理念,将建筑南北分为七个楔形体块,有的西高东低,有的东高西低,相互交错布局,如同紧握双手。在博物馆的内部,建筑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基本陈列为“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
5.断崖
在遗址公园的中心区域,有一条浅浅的断崖,呈西北—东南走向,深约2米,长约300米。1953年11月,安志敏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来到陕县进行调查。在即将到达陕县火车站的时候,他隔着车窗向外边望去,断崖上暴露出许多灰坑,让他感到非常吃惊。于是,立马在此开展工作,发现了庙底沟遗址。
6.考古探方
1956年至1957年,在安志敏的负责下,对庙底沟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总共清理280个探方,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灰坑168个、房址2座、墓葬1座,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1座、灰坑26个、窑址1座、墓葬156座,以及一批东周至汉唐文化时期遗迹。如今,这些探方已经回填,地面看不到任何遗迹。为了让大家感受考古发掘的魅力,在遗址公园内专门复原了几处探方,展示了重要的灰坑、房屋、窑址的遗迹现象。
2017年12月,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庙底沟考古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转眼之间,五年过去,曾经荒凉的古遗址已经变成环境优美的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希望这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