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这里的展览以“花开中国”为主题,讲述了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串联起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二里头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
2023年1月21日夜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花瓣纹图案精彩亮相,吸引了全国人民对“庙底沟文化”和华夏文明起源问题的关注。1月26日中午,农历大年初五,我和家人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市,专程参观了这里的庙底沟博物馆。
1.鸿蒙初开 乾坤始奠
距今10000年左右,结束了蒙昧的时代,中原地区开始进入裴李岗文化时期。远古先民聚族生存,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禽饲养和渔猎采集为补充,开创了中原地区最古老的农耕文明。当时,已经出现早期陶器,泥质红陶数量最多,有纹饰的器物较少。
距今7000年左右,进入仰韶文化时代。早期,以氏族为单位建立村落,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开始发展粟稻混作农业,出现母系氏族社会现象。近年,在灵宝市川口乡城烟遗址,发现大量仰韶文化早期遗迹,包括房址、墓葬、瓮棺、陶窑、灰坑、灰沟等,陶器以绳纹为主,有少量黑彩宽带纹和三角纹等。
2.百卉含英 花萼相辉
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迎来最辉煌的时期:庙底沟时代。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结构不断复杂,大型中心聚落开始出现,共同的信仰,手工业繁荣。以彩陶为标识的文化向外扩张,东到海岱,西达甘青,北至燕山广大地区。由此可见,这正是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区,标志着华夏文明主体族群确立,早期中国文化共同体开始形成。
1956年至1957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古城南,对庙底沟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揭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神秘面纱。这个时期的彩陶工艺鼎盛,以红底黑花为主,有少量白衣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注重颜色和纹饰的对比,使用了类似于毛笔的作画工具,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先在陶坯体上绘出图案,再放进窑炉内进行烧制,颜料要耐高温,所以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白等几种颜料。
庙底沟类型的纹饰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组合成多种母题纹样。纹饰内容通过彩绘之间的留白来表现,分别称为“阳纹”和“阴纹”。其中,阳纹是用色彩在陶器上直接描绘的纹饰;阴纹也称地纹,以阳纹为底衬,通过露出来的陶器底色形成的纹饰。
庙底沟类型彩陶最常见的纹饰是花瓣纹,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被俗称为“庙底沟之花”。根据不同的形态,花瓣纹可以分为叶片纹和双瓣式、四瓣式、多瓣式花瓣纹。
叶片纹也被称为单瓣式花瓣纹,每一个叶片都被描绘得很宽大。在叶片中间,绘有中分线,有时多达三四条;双瓣式花瓣纹有一对花瓣,一大一小,斜向排列。大多与旋纹组合在一起,花瓣纹在上方,单旋纹在下方;四瓣式花瓣纹最具代表性,为四个叶片向心组合而成,二方连续,左右对称。在花瓣之间,留有空白带,布局严谨,主题鲜明;多瓣式花瓣纹指四瓣以上的花瓣纹,跟四瓣式花瓣纹构图方法相似,很像是四瓣式花瓣纹叠压而成。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彩陶的花卉纹以菊科和蔷薇科的花瓣为母体,可能与“中华”“华山”和“华夏”的得名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经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这一格局形成于庙底沟时代,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
叶片纹
双瓣式花瓣纹
四瓣式花瓣纹
多瓣式花瓣纹
3.芳华未央 永续华章
大约距今5500年,盛极一时的庙底沟类型开始解体,对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文化格局从统一走向分裂,群雄并立,各自为政,相互辉映。
仰韶文化晚期西王村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占较大比例,器口普遍采用轮修技术。常见绳纹和附加堆纹,其次是篮纹和细绳纹,也有少量的方格纹与彩绘。彩陶纹饰简约,大多为几何纹,包括条纹、圆点和波折纹等。
大约距今5000年至45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兴盛起来,乃仰韶晚期文化的发展和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陶器多为粗灰陶,纹饰以蓝纹为主,器型厚重,风格粗犷。以盆形鼎和釜形斝为代表的变革性器物,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化面貌和时代精神。
大约距今4500年,进入龙山文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农业大发展,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出现。在周边文化的影响之下,孕育了初期的青铜文化,城市、建筑、手工业、礼仪和宗教等方面发展起来。陶器多为灰陶,纹饰多为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质地坚硬,胎壁均匀。
大约距今3800年,二里头文化出现,见证着一个王权国家的崛起,相当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夏朝晚期。这个时期的都邑规模、宫殿布局、手工作坊、祭祀遗址都展示了“中央之邦”的气势,不同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象征华夏民族精神信仰的凝聚。
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
庙底沟二期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