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本书是以直播的形式写出来的,在作者刚开始写此书之前,我就加入了创始读者群,一步一步的见证了这本书的完善、出版。正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它的成长,因此对它才给予厚望,在出版后第一时间内阅读了它。
这本书是教我们如何记笔记的书。记笔记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归纳整理自己的过程。因为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这些知识如何能变成我们自己的,能为我所用呢?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增援未来的自己!就是在未来自己需要用到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用得上,而不是再去检索、筛选。我们也可以借助过去的笔记找到灵感、线索和做事的依据。
那么如何记笔记呢?首先,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不管好坏,自己的大脑参与了思考,参与了处理信息的过程。这样知识就会在我们大脑里扎根,这样我们掌握的知识才会越积累越多,形成复利效果。我们经常错误的做法是:微信里收藏了大量的文章、电脑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书柜了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这种做法只能证明你有一颗上进的心,但是你真的得到了知识吗?
记笔记的场景有哪些呢?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场景:
产生灵感的时候;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谁也不知道灵感啥时候会出现,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灵感来的时候及时记录,以免忘记了它。
遇到有价值信息的时候;能在较短时间用得上,比如我们工作上的一些办公技能,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等。这些信息我们记下来,是因为我们后面马上会高频率的用到,这样我们就不用在利用搜索去找答案,也能节省我们很多时间。
感受到美好的时候;人生的幸福是由一系列美好的时刻组成的,我们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美好,这个时候,我们及时记下来。当我们回顾的时候,又会重温一遍当时的美好。这样,美好的时刻自会延迟长生命。我们的人生当中美好的时刻才会越来越多,因为不幸的时刻都被这些美好的时刻占据了。
记录反直觉的信息,反直觉的信息可能会让我们不舒服,让我们怀疑我们早已成型的世界观,但你能主动去思考反直觉的信息的时候,你会得到一个不同的视角。这样才能打破我们的思维惯性,变得更有智慧。如何扑捉反直觉信息呢?一个是逆向思考,正如芒格那句名言“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第二就是对事物保持好奇心,这样才会促使我们不停的发现我们的思维盲区。
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情绪可以促进我们接纳自己,正如我们看待朋友一样的客观,这样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记录情绪,作者也给了几点建议,大家不妨一试:给当日情绪打标签、扼要记录当日主要行动,记录情绪波动的原因。有了记录就有了依据,我们回顾的时候就会知道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是什么,有助于我们及时的去调整。要注意的是,第一要诚实的面对内心,如实记录,因为你只是记录给自己看的,第二不仅要记录情绪,还有记录当时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知道影响我们情绪的真实场景。
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尤其要注重记录自己每次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做不但让我们主动去反思自己实战中的思路,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路径,还能帮我们积累经验,让自己的实战能力更加游刃有余。
上面是如何记笔记并怎么记得好的内容。那么如何更进一步呢?作业还有其他建议:精炼核心内容;书中提到了组织知识的九种结构:树状分类、因果解释、描述、时间轴、论点/案例,内容结构、故事线、流程与顺序、关系图。我们可以参考对我们的笔记进行精炼,避免臃肿。平时还要对重复和同类的信息做精简和归纳,对于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分清哪些是本质,哪些是现象。
接下来就是给自己的笔记做标签了。因为标签可以帮我们做好归类,帮我们快速的找到我们自己当初的笔记。这里作者也给出了他的标签分类法:即IAPR法,I是inbox,管理临时性的、未处理的内容;A是Area,即我们的工作领域;P是Project,即记录那些一段时间内要结束的事情,比如读一本书,完成某个培训,考某个证等。R是resource,记录哪些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使用过程中,可以结合需求,先借鉴再改造,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标签系统。本书还给出了标签维护的几条建议:制作标签的说明书;设置缓存区;定期梳理。
我们记笔记之后如果不回顾,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回顾可以帮我们对抗遗忘曲线,推断知识转换为我们自己的。回顾还可以让我们不停的优化我们的笔记,去繁就简。我们还能温故知新,产生新的想法。回顾还可以促进我们对笔记的使用。还有,回顾笔记在感性方面也有价值,比如情绪不好的时候、劳累的时候,回顾可以帮我们回忆起当时美好的时刻,从而减轻压力。
怎么实现更好的回顾呢?1.投入时间,定期回顾;2.回顾过程同步思考;3.与过往的笔记保持互动:增加、删除、改写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