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写张昭这个人物,写写关于他和孙权的事。
张昭这个人物一直不受人待见,原因就在于他是赤壁之战的降曹派,比起抗曹派周瑜那帮人,这个名头显然不太好听。
不仅如此,张昭似乎也不受孙权待见,孙权后来任命丞相,用了孙邵、顾雍,却一直没用名士之首也是元老的张昭。
但显然“不待见”这三个字来概括孙权和张昭的关系太过简单,在我看来,这段历史,更像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叔叔和叛逆期的侄子的故事。
好吧,让我们先从张昭说起。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
张昭是个读书人,年轻的时候,跟老师学过《左氏春秋》,博学多才,博览群书,还写得一手好隶书。
张昭成名很早,和赵昱和王朗关系好,又同时成名。他的名声被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知道了,于是举张昭茂才,但是张昭想没想就拒绝了,估计不怎么看得上陶谦,陶谦倒也不含糊,觉得张昭看不起自己,就把他抓起来关了几天,后来是好友赵昱努力营救,张昭才被放出来。
于是,读书人张昭年纪轻轻就成了蹲过号子的读书人张昭了。
后来局势越来越乱,当时徐州很多人都往南方扬州跑,张昭于是拖家带口地也到了江东。
正是在江东,张子布遇到了他的第一个主子,孙策。
当时孙策带了袁术那借来的几千兵马到了江东,转眼就有了数万人马,当时正在创业中的孙策,听到张昭和另外一个名士张纮在江东,于是礼聘二人,张昭这次倒是没有摆架子,做了孙策的长史,抚军中郎将。
孙策很看重张昭,说:“我现在四方创业,就是需要先生这样的智能之士。”他把后方之事都交给了张昭。张昭名气很大,有时候北方的士大夫给张昭写信,把功劳都说成是张昭的。这搞得张昭很尴尬,不告诉孙策吧,怕到时候孙策觉得他有私心,告诉孙策吧,又觉得哪里不对,很为难。
孙策倒是大度,哈哈一笑说:“人家说齐国人只知道管仲不知道齐桓公,齐桓公后来却成为霸主,我现在能够重用子布,功劳不都是我的吗?”
孙策就是这样的人,所谓“阔达听受,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张昭很感动,士为知己者死,张昭告诉自己,这条命以后就是孙策的了。
可张昭还没死,孙策却不行了。
建安五年,孙策为许贡的家客所刺杀。孙策是个勇将,所谓“小霸王”者是也,善泳者死于溺亡,孙策时常不带护卫,独自外出打猎,虞翻曾经劝过孙策,他没当回事。
孙策临死时,拉着张昭的手,说:“仲谋(孙权)年轻,如果他担不了担子,先生您就取而代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含着泪答应了,表示他一定尽力辅佐孙权。
从张昭后来的行为看,他确实把孙策的话记得很牢,尤其是“缓步西归”四个字。
张昭很悲痛,但现在不是时候,孙策一死,被孙氏暂时压服的地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比如李术,时任庐江太守,孙策一死他就反了,还拿什么“有德见归,无德见叛”的话来恶心孙家。所以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稳定局势,况且旁边还有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孙权。
于是张昭擦干眼泪,又帮孙权擦干眼泪,告诉孙权,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您要马上出去安定军心。于是孙权换了衣服,骑马巡军。
孙权、张昭这对君臣正式进入角色,这一年,张昭45岁,孙权19岁。
这时候的张昭,在既没威信又没资历的“未成年人”孙权的眼里就像亲叔叔一样,既帮他管家,又教他做事,孙权每次出征都是张昭看家,后方之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孙权这时候是相当感激张昭的,毕竟没有这个声名在外的江东名士张叔叔和周瑜周哥哥的支持,孙权的统治是很难稳定的。
孙权感激张昭,张昭也把孙策的话当回事,一心一意地辅助孙权,完全不把孙权当主子,倒像个侄子,该骂就骂,该打就让孙权他妈吴夫人打。
孙权毕竟年轻,喜欢玩,他有个和曹丕相同的爱好,就是打猎,不过曹丕打打兔子野鸡也就完了,孙权不,要来就来刺激的,所以孙权喜欢打老虎,兼职一把为民除害的工作,所谓“亲射虎看孙郎”。孙权一开始喜欢骑马射虎,后来发生了老虎扑到马鞍的事,张昭知道了,气得不行,跟孙权说:“君主要做的是统御英雄,怎么能跟野兽比勇猛呢?”孙权听了,很客气地跟张昭道歉:“张公对不起,我年轻不懂事,下次不敢了。”张昭听了,也就没再说什么。可孙权这小伙子确实爱玩,几次忍不住就又去打老虎了,还造了个射虎车亲手击杀老虎玩。张昭知道了又数落孙权,可孙权这次学乖了,只笑不说话。
虽然张昭和孙权有了争执,不过这都是小事,就像做错事的小侄子被叔叔骂训了一顿,两人的关系仍然比较亲密,孙权感激,尊重张昭,张昭也尽心尽力辅助孙权。
在这段时间里,孙权在战争中慢慢成长起来,讨李术,平定山越,礼聘名士,出击江夏,而张昭则安安心心地帮孙权管好后院,时不时跟孙权提个意见争个嘴什么的。
事情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张昭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作为东吴的元老功臣以一个不错的职位功成身退,寿终正寝。可偏偏历史就这么奇妙,总会派那么几个人来影响一下事情的发展轨道。
张昭的命运就此改变。
这次历史之神派来的人叫曹操。
而且还给曹操配了二十万的帮手,这就是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荆州牧刘琮立刻投降,寄居荆州的刘备被曹操的虎豹骑追的老婆孩子都不要了。
赶跑刘备的曹操志得意满,估摸着孙权那小伙子不怎么经事,跟刘琮差不多,吓唬吓唬就搞定了。
于是那封“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的信就送到了孙权手上。
孙权确实被唬住了,毕竟他只有27岁。相比江对面那个老奸巨猾,在战争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曹操来说,他还太嫩。
被唬住的不止孙权,整个江东都被唬倒了一大半,包括张昭。
一开始我无法理解张昭为什么会有主降举动。因为他完全没有理由这样做。
说张昭怕死,我不信。后来被张昭搞烦的孙权气得要砍他,他尚且不皱皱眉,孙权气得要烧死他,门都点着了,他还敢躺着不动。加颈之刃、临门之火不比曹家的战船更可怕吗?说这样的人怕死,你也不信。
至于说是为权,为钱什么的,那怎么又会是名士张昭的作风呢?
所以我想不通,深受孙氏厚恩的张子布怎么会主张降曹呢?
直到后来,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才恍然大悟。
“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灭之后,有可称述……”
说起来张昭还是怕,怕的是“恐托付不效,有伤先帝之明”。
在张昭看来,曹操占据长江上流,气势如虹,舳舻千里,旌旗蔽日,兵强马壮,曹操更是深知韬略,“仿佛孙吴”,而孙权这边,虽然周瑜天纵奇才,要打败曹操估计还差点火候。张昭是太感激孙策和吴夫人的信任了,以至于赤壁之战时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孙氏基业毁于一旦,一旦和曹操硬拼,落得个身死国灭,那才是万劫不复,他张昭也没有脸下去见孙策和孙策他妈了。
所以投降才是最保险的,张昭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孙策临死前说的“缓步西归”四个字,照张昭看来,降曹就是这四个字的最好诠释。
张昭毕竟只是个读书人,张昭是个文人,是个政治家,会的是保障后方和治民,军事不是他的长处,所以他看不到赤壁之战胜利的可能性。张昭打打山越,平定个把地方叛乱倒还凑合,至于“决机于两阵之间”,那不是张昭的专业技能,比如后来孙权让张昭攻打曹操的当涂,那是堂堂正正的正规军,张昭就不行了,“昭兵不利”。
况且曹操手上还捏着一个汉献帝。像张昭这种大儒,为国死节这种事可能做不出,但尊奉中央这种事还是不含糊的,像曹操那边的陈群,华歆都是这种人,一边为曹丕篡汉做事,一边禅让典礼上还会流几滴泪。而这个时候的曹操,毕竟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萧何故事,魏王九锡,周文之说也是赤壁之后的事了。
这时候的曹操的形象是比较好的,之前在曹操手下呆过后来又回江东的张纮应该也向江东人介绍过中央的情况,张昭估计对曹操的印象还不错。在张昭看来,本就是冀辅汉室的孙家归顺大汉丞相也合情合理,这不是张昭的单独意见,正如杨阜劝过韦康,贾诩劝过张绣一样,王粲劝过刘琮一样,是当时的普遍看法。
所以张昭的行为没有错,他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想庇翼住孙权,庇护住孙家的血脉,他生怕曹操那只凶猛的老鹰会伤害到羽翼都还不齐的小鸡孙权,这样一想,张昭的行为倒是充满了脉脉温情和含辛茹苦。
毕竟是读书人。
可是张昭还是错了,他以为是小鸡的那个人,其实是一只猛虎,张昭没想到老鹰曹操不仅没有伤害到孙权这只猛虎,而且猛虎还在插上周瑜这双翅膀后抓下老鹰一身的羽毛。张昭完全错了,他没有看到孙权这个27岁的青年的内心有一颗怎样伟大的内心,这是一颗“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心,是一颗“鼎峙三分”的心,是一颗“建号图王”的心!投降?怎么可能!
有志图王的孙权失望了,他后来多次对周瑜,鲁肃这些人表达对张昭的失望,孙权眼里的张昭变了,张昭不再是那个“辞气壮厉”、“有威风”的叔叔,而只是一个已经跟不上时代,拖慢自己脚步的老人了。
孙权不理解张昭,孙权称帝时对张昭说了一句话:“当初听张公您的话,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讨饭。”张昭听了很是窘迫和尴尬。孙权显然对张昭当年的行为极为介意,以至于这么多年后还要来损张昭一句。孙权是个理想家,谁肯定了他的理想,他记得牢,谁否定了他的理想,他也忘不了。比如周瑜和鲁肃,孙权称帝的时候就跟边上的人说,没有他们我到不了今天。又比如张昭,这个老头子当年的行为很是刺激到了孙权,后来立丞相时一直没有张昭,很难说没有张昭当年赤壁之战主张降曹的阴影。
孙权没有看到张昭的苦心,赤壁之战时没有,后来也没有。孙权在这件事上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叛逆青年,在之后的岁月里固执地保持着对张昭的态度。
叔叔,你老了。
是的,我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了,这是你们的时代。
张昭也意识到了自己地位的变化,在孙权称帝后,张昭说自己年纪大了有病,上还了官位和统领的军队,退居了二线,张昭不用天天上朝了,于是在家专心著述,为《春秋左氏传》和《论语》做了注解。对于朝政,张昭只是时不时地提提意见。
但是不重用是不重用,孙权还是亲近和尊敬张昭的,这么多年下来,孙权早把张昭当成了亲叔叔,狠话再说,狠招再用,家人没有隔夜仇,到头来一家人还是一家人,回头看前面讨饭那段话,像不像一个叛逆青年跟长辈顶嘴的语气?所以张昭和孙权争得再凶,最后的结果都是“相抱痛苦”。
垂垂老矣的张叔叔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辅佐孙权了,尽管孙权尊重张昭,但已经听不进去张昭多少意见了,赤壁之战的事孙权一直赌着气。在后来的岁月里,孙权数战淮南,力拒曹操;坐镇武昌,西克刘备;称号图王,建社立稷。孙权不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己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19岁的孩子了。
你看,我已经证明我的能力和伟大。
我老了,以后的路你就自己走吧。
孙权对张昭的情感是复杂的,他尊敬亲近张昭,但张昭在赤壁之战的行为一直让孙权心存芥蒂,他不容许别人看不起他的志向,但对张昭也恨不起来。
毕竟你是我的叔叔,毕竟是一家人。但是我不会再重用张公你了,张公,你老了。
嘉禾五年,享年81的吴国两朝元老张昭去世,孙权“素服临吊”,至于哭没哭,书上没有记载。
我相信他是哭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