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和很久之前认识的罗友吃了个饭,我们都叫他罗辑。和大刘著作《三体》的主角名字一样。
我们大概是在4年前认识的,2015年上半年,我在杭州组织罗辑思维圈子全国的活动,他是参加者之一。活动结束之后,他就回到郑州了;我则在暑假来了北京。后来听起杭州的皮爷提起过他,但是整体印象就是他的思维和人不一样,因为年轻,也有些浮躁。但这在当时的罗友圈并不奇怪。
分开之后再没有联系,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做没有人看的直播,我都把他朋友圈屏蔽了。直到去年的时候,来自古典团队的水水在一个小的饭局上提到罗辑这个人,并且说到他的微信号。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水水说罗辑很厉害,写的文章超级棒,去年来北京的时候,还专门约他吃饭;吃饭的时候罗辑一直在说,70%都听不懂。后来罗辑去了知乎的战略部。后来我想半天,才回忆起来,找到他的微信,问是不是他。水水说是。于是我重新认识他。
年前约他一起吃饭,后来因为时间紧,没见上面。今天他主动和我说在附近,所以下班一起吃了个饭。他比我想象中要瘦小,但是他和我说他胖了。。好吧,毕竟很久没见了。他说话声音还是很大,对于很多信息信手拈来。他很积极,因为我说清楚请他,所以他很主动的让我问问题。从我现在的公司面临的问题开始,他自己说了很多。一开始我也是很不习惯,但是慢慢地,我开始听进去一些话,并且两个人越聊越投机,我问的很多问题他都接得住,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于是我们两个一直聊了3个半小时,直到服务员说要打烊了。
他是一个适合做战略的人,我也是预备从运营往战略方面转型的人。所以他的很多观点,我都比较受用。
我现在这个阶段很喜欢这样的人交流,就两个人,我问他答,思想则随波逐流。即使我问的很幼稚,好的回答者也能找到支点,给出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印象中,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2017年,在广州的时候,和一位修佛的朋友,他解释了我所有关于佛教的小白问题,酣畅淋漓;印象中的第二次是过年之前,也是和一位刚来北京就认识的创业了9年的朋友,我叫她叫姐,她给我讲哲学,我慢慢地问一些所有当下想到的问题,她都能接得住,并且绕地回来,整个下午,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我同样一件事,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基于认清自己。我现在想到这样的场景都觉得很美妙,思想很自在。印象中的第三次就是今天了,罗辑看书很多,自己也做了很多研究,而且他很主动。所以我抛出的所有关于公司战略,知乎的业务模式利弊,个人成长,城市阶层,哲学,国际世界等等话题他都接得住,并且给出有价值的信息甚至结论。和这样的人交流本身,对我都是极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