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个被“这孩子聪明,就是不够努力”这句话给耽误的孩子。
高中以前,我的成绩一直拔尖,小时候真的就是闷头学习、享受学习,回忆起中考前的那段时间,老师每天都发很多试卷下来让我们做,桌面上像盖了小棉被一样,被试卷堆得软软的,有的同学选择在上面奋笔刷题,有的同学则选择趴在上面呼呼大睡。
我当然是前面努力刷题的好孩子,而我的动机也相当单纯,刷完题晚上就能回家玩了,哈哈哈。
但是考入市里最好的高中以后,我的心态就有了变化。身边都是优秀的同学,他们除了成绩好以外,还多才多艺,我的成绩也从“拔尖”变成“平平”,这个过程充满了焦虑与矛盾:为什么学习不能像以前一样让我觉得开心了?面对学习,我感到了退缩。
我的姑丈是一名数学老师,亲戚中的小孩全都在他家补过课,全部“遭遇毒手”:他是一名很优秀的老师,一道题可以给你讲出花来,三种解法、四种解法,从这一步到下一步又可以有几种方法,中间有没有其他步骤……
我每次到他家补课,心情都可以用“沉重”来形容,但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在他眼里我十分聪明,随便点拨一下就能够跟着他的解题思路。
但是我的堂姐就没那么“幸运”了,她告诉我那时候被姑丈骂哭无数次,而且姑丈每次都骂她说:“你怎么这么笨!这都想不到!”
于是堂姐为了弥补她的“笨拙”,念书一直十分刻苦用功,后来学业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也定居香港,但她仍然没有停下脚步,还在不断进修深造。在外人眼里,她的学业、事业一直都很顺利,但是只有我们知道她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如此看来,其实她才是“幸运”的,知道“聪明”不顶什么用,人生长途跋涉的过程,最终靠的还是拼搏和不懈努力。
《禅者的初心》这本书中说到,学生的资质就像马一样可以从高到低分成四类,较差的马虽然不像其他马一样,先于或同步于骑手号令就能做出动作,往往非要等到被打得皮开肉绽后才能明白骑手的指令,但是禅师却说,我们应当成为“较差的马”。换作以前,我是不相信的,谁不愿意成为优秀的马呢?自带buff技能,随时发动、无差别攻击还能反弹伤害。
但真的是这样吗,成为好马果真如这般好吗?
以前的我和堂姐就像是好马和坏马,而且那时我也不善于向别人求助,长时间处于学习瓶颈期,平庸得很平稳,被动地成为了一个“安于现状者”,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成绩“平平”以后,我有想尽办法去提高成绩吗?我有比别人更加用功努力吗?好像有却又好像没有,或者说,我默认:即使我加倍努力了,优秀的人也会比我更努力也更优秀,于是采用了一种保守的方式去对待学习,如今每每想来,那时候的自己宛如一个智障。
而堂姐呢?虽然吃了姑丈的“鞭子”,但是她却能牢记所学,勤奋刻苦,她的选择是将平台期当成进步的机会,不盯着大变化,而是看着自己的小进步,她的每一次积累都为现在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健身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人刚开始练习三四周,体脂率没什么变化、肌肉量也不见涨,就跑去问别人,我到平台期了,怎么破?或者找来一堆写平台期的科普文,乐呵呵地尝试不同的训练方式,可他们仅仅是陶醉在“开始阶段”的喜悦中,并没有真正坚持下来,早知道能做出成绩的事往往都是枯燥的,需要积累的。
每个人平台期到来的时间都不太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不会那么快。人们总是没有耐心去等待自己的缓慢成长,或浅尝辄止:萌生退意,找新的东西尝试;或强求突破:贪图冒进,死磕到底。
作者乔治·伦纳德在《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中给到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像孩子一样学习。
孩童时期也许是我们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我现在也很旺盛~),记得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起我的考前恐惧症,她就对我说:没什么好怕的,把自己当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好好去学,有不懂的多多问别人!
这番话我常常记着,如果真的希望取得成功,得时刻用一种甘当愚人的心态去学习,反复练习、重复练习,而且不必害怕犯错,这样才能在不断犯错、不断改进和不断反思中进步。
人人都想当聪明人,可是现在我反而愿意成为一名愚者,试着从零开始吧,不要让过去的经验或是恐惧束缚你,成为一个大智若愚的人,而不是让自己的智商仅仅大于智障。
那么,文章有给到你启发吗?
参考书目:《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美] 乔治·伦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