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丁,丁聪也。我喜欢他的漫画开端是在中学时代。我以为,那也是我对绘画美的最早认识,原来画画还可以这样生动有趣。
90年前后,剪贴本不知为何流行,我也随众加入。一个同学有世界著名建筑剪贴本,同学纷纷索要传阅。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民大会堂屋顶上的五星和辉煌的灯光那张图片,他告诉我是历史书前面的彩图。当然,女孩子好像更喜欢明星照片类。
我也学着剪贴漫画和幽默,贴在一本用过的硬壳笔记本里。日历、报纸、杂志是主要素材来源,看到报纸总想把漫画那一块抠下来据为己,有没事偷着乐就一张张反复看。更高级的是文学常识剪贴本,仿佛今天流行的手抄报。
漫画让人轻松愉快,如同夏日的清凉饮料。点到为止是小丁最厉害的本事,社会现象,官僚作风都是他的好材料,有人称之为政治漫画。
B
儿子在这个暑假更爱篮球了。
从自学到跟教练学
自己每早六点起床奔向球场,
到傍晚吆喝小伙伴再战来一小时
大汗淋漓
乐在其中
从一点点学基本技术、规则
到知道队员间合作,
从给好友助阵到为球队胜利而高兴
现场看球的感觉真爽啊!
C
看到两句话,很认可。
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关键期是青春期。
D
帕克引用舒马赫的一段话,
“通观我们所有的生活,我们都面临调和和对立或矛盾的任务,但是从合乎逻辑的思想来看,这些对立或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带入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了对立的力量—即爱的力量……如此,有分歧的问题促使我们自己努力提升到高于我们自己的层次;他们既要求激发来自更高境界的力量,从而就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了爱、美、善、真。就是因为有这些更高层次的力量,对立的事物才能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得以调和。”
小时候看电视剧,我喜欢问剧里的男人或女人的性质,“好人还是坏人?”每当看到坏人被消灭,心里很痛快,看到好人受难,气愤填膺。对于假装坏人,后来又变成好人的人,我就不太理解。当时,我对人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非好即坏,坏就坏到底,直到被消灭,好就好到底,一直被颂扬。我的判断标准源于环境的影响,渐渐地,通过阅读,我明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科技领域赋予我们力量,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我们会给学生贴上“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也会贴上“好教师”“差教师”“好校长”“坏校长”标签。
物理学家博尔提出,“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E
华德福教育学者吴蓓老师在《分享新闻》中写道,“低年级的学生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与别人分享,高年级的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和别人分享,这是一个人通过理想中的学校教育,为进入现代化的社会而作的准备。”
他引用道,“语言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四种语言能力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听说加起来一起比例高达75,远远大于读写。”事实上,我也感觉到,很多研究和实践对阅读的能力给予了重视,对听说和语言的理解能力的重视却严重不足。是这样吗?至少身边的情况不容乐观。
现在是分享新闻的时间。
1、儿子今天去朋友小高家去度假。据说理由是小高的妈妈做的糖醋排骨很好吃。
2、众妈去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