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某高校认定贫困生的标准,通过手机话费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家庭是否贫困,这显然是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周全的做法。
大部分高校里,都有贫困生的存在。学校给贫困生帮助本来是件好事,但在其中的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也可能让人为难,甚至给学生带来二次伤害。由于每个家庭资源不同,评定认定的相关文件都可能作假,所以,假贫困生侵占了真贫困生的名额的事也时有发生。
给贫困生贴标签的做法,也存在很多弊端。尽管有的地方已经不再需要贫困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大家诉说自己的家庭有多贫困,自己有多不容易。但仍然有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觉得自己是贫困生,他们宁愿放弃这种物质上的资助,来保全自己人格上的尊严。
但贫困不是自己的罪过,有谁愿意自己处于贫困之中呢?如果家庭出身可以选择,没人会选择贫困家庭。正是因为无可选择,才使得家庭的贫困,造成了某些人生活中摆脱不掉的命运。这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贫困带来的各种伤害。
所以,我这里想谈的,是贫困给人带来的伤害,以及我们如何克服这种伤害。
贫困带来的伤害,除了心理上的,还有思维方式上的。
比如,由于贫穷,导致追求节约中的浪费或伤害。
某朋友生于贫困之家。当他长大了,第一次去往另一个城市时,为了省钱,他找了个小旅馆住宿。他住的是地下室的三人间。一个晚上大概十几块钱的费用。他开心地住下之后,踏实地睡了。谁知第二天醒来一看,他的包不翼而飞。同屋的两个人早已不知去向。他那次损失的是包里的几百元现金以及各种证件。从此,他再也没住小旅馆,更没有住过多人间。
还有一个朋友,家境也不是很好,某日他来北京办点事。一出火车站,就被广场上各种拿着住宿招牌的人围住了。因为当时是晚上,他听信了其中一人的话,据说住的地方便宜又干净,离火车站有几分钟的车程。于是朋友上了那个人的车。车子在夜色中行驶了很久才停下。
然而,说好的标间,说好的二十四小时热水都没有。那人把他带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穿过弯弯曲曲的地下室,一个乱糟糟的充满着寒气的房间就是所谓的标间。无奈当时太晚了,人生地不熟,朋友只好战战兢兢住了一晚上,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早上,朋友赶紧走人。
这是典型的为了节约一点金钱,反而付出更大代价的例子。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贫困的环境中养成的思维方式。
讲两个从网上看来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某贫困大学生的。
这个大学生从贫寒的家庭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省吃俭用之余,剩下的钱帮助家里还债。当别人用着电脑和手机的时候,她还是沿袭着传统的学习模式,但也因此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年年都得国家奖学金。
要考研了,她舍不得花300元钱买别人整理好了的复习资料,而是自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辛辛苦苦到处搜集和整理资料。当得知自己分数考得不太理想的时候,因为之前舍不得买手机,她没能随时通过手机查阅调剂信息,错过了调剂时间,而使自己考研梦落空了。
别人对她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她如果不节省这300元钱,直接买复习资料,节省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完全可以给她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获得更高的分数。她如果舍得给自己买一个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调剂信息,而不用非得等机房开门了再到机房去查询。在金钱与效率甚至前途之间,她没有分清主次。她优先考虑的总是金钱。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租房子的问题。这是某大型公司的陈总,在历年招聘员工时喜欢问的一个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假如你目前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但足以维持生活,目前正在考虑和朋友一起租房,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和其他三个朋友合租高档小区的精装修房,室内家具家电齐全,周边都是成功人士。每人每月需要分摊400元的房租、物业费和水电费。另一个选择是城中村的小单间,聚居着小商贩、民工和无业人士,但房租很便宜,只要250元,但房间很小,除了一张床什么也放不下。你会如何选择?
根据这位陈总的经验,回答者一般有四种答案:
1 选择便宜的房子,不在乎周边环境。
2 选择住高档小区,人生匆匆,要学会享受。
3 如果大家选择住高档小区,为了大家利益会考虑和大家合租,生活压力会激发赚钱动力。
4 选择住高档小区,因为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培养出高雅的生活品味,力争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会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那么,对于这四种人,陈总的态度是:
1 第一种人一概不录用。
2 第二种人可能会留下,但不会重用。
3 第三种人一般会安排做业务或基层领导。
4 第四种人会分配到重要的岗位,并给予更多培训和提升的机会。
陈总的理由是:一个人的心态、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
1 第一种人太自私。只为自己着想,这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2 第二种人太会享受,却不懂得努力,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3 第三种人明白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会去努力和奋斗。
4 第四种人,具有更高的眼界,有方向,有目标,有理想,也有合作精神。
这样看,这其实是贫困带来的一种更深的,更隐藏的伤害,那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由于贫穷,影响着自己的思维格局,只注重眼前,而看不到远方。
所幸的是,贫穷的生活可以改变,由此带来的自卑心理和思维方式也是可以慢慢改变的。
我想起某个研究生导师。她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回国后到某研究所工作。她带的学生中,也有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当她带他们出入某些高档酒店时,某些人畏畏缩缩的样子让她感到心酸。
于是,她花时间专门带他们出入一些高档餐厅,并点相对便宜的菜品。据她的学生说,她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想让餐厅的人学会平等对待任何人。二是让自卑的孩子从此不再自卑。我想她的学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