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不主动、不爱学习、爱玩手机、应付学习、做事拖拉磨蹭、需要时刻监督、意志薄弱、懒惰散漫、容易分心、敷衍了事、遇难而退……”这些是你正面临的教育问题吗?
其实,这些都只是行为表象!归根究底,本质只有一个——“内动力”!
什么是“内动力”?就是孩子出于内心真实需要,产生一种做事的动力。
这种动力会使得孩子,即使没有外界的要求或奖励,也会自发自主的想要变好,想要行动。这种面对任何事情都想自己试试,碰到困难都想自己解决的态度,正是孩子“主动性”的内因。
那孩子为什么没有内动力??
根本来讲,就是因为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准确地说,是以下三种需求:归属感、价值感,胜任感。
如果没有“归属感”,孩子就会表现出“不爱”;
如果没有“价值感”,孩子就会表现出“不想”;
如果没有“胜任感”,孩子就会表现出“不敢”;
“不爱”、“不想” 、 “不敢” 这三者只要存在其一,就会导致内动力的不足,相反,如果这三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了,那么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提高了,而且,只要点燃孩子的内驱力,他肯定会爆发巨大的学习潜能。
☟ 归属感 ☟ —— 爱做
——本质就是要让孩子心中有爱
为什么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原因有二:
1. 关系处理不当
根据“关系管道论”,人与这个世界主要有六大关系,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亲子关系”。关系决定着与外界的能量互动,一旦关系不好,也就无形中切断了能量补充的渠道,找到自我位置,自然得不到归属感。
2. 缺“爱”
没错,从根本来讲,就是缺爱——没有被给予爱,没有被教会爱。也正是因为心中没有爱,所以关系才会跟着出现问题。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这么爱我的孩子,他怎么会缺爱呢?
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有条件&无条件。你爱孩子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你爱的是他的能力和优点,还是他本身这个人?是只有他表现好的时候才给爱,还是说不论怎样都能给到你的爱?……
(2)你的付出&他的接收。你确定你给的爱,对方接收到了?或者你给爱的方式,对方接收没有产生偏差?
☟ 价值感 ☟ —— 想做
——头脑中对于做某一件事的认知是有价值的
1. 认知偏差
就拿学习而言,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孩子对于学习的认知有偏差,他们在内心深处是不知道读书干嘛,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从小到大,因为父母让学,老师让学的,或者迫于压力不得不学,而没有当成是自己的事!
甚至还有一些孩子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他会问你:学那个勾股定理有什么用?干嘛要用那个微积分?知道那些天体运动规律和化学方程式又能怎样?……以后会用到吗?你们工作中有在用吗?(⊙o⊙)…额
2. 目标问题
没有目标 / 目标归属——没有设立学习目标或者说目标不是自己的。
“目标不是自己的”指的是,孩子认为读书是为了别人,父母、老师等(反正不是为自己),或者是为了拿到某个奖励,比如新手机,新电脑,一次旅游等(反思,你有没有这么做过)。
☟ 胜任感 ☟ —— 敢做
——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对自己有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不是只跟一件事有关,而是很多事累积起来的一种状态。比如对于学习,有的人的学习成绩即使很不好,但他依旧可以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因为从小到大他在其他很多方面建立了自信。孩子不自信的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
1. 内因——做的少,能量低,成就感缺,分三种情况
(1)父母包办太多,做的机会被剥夺。一些家长很爱孩子,不想让孩子累,不想让他们苦,于是什么都不让他们做,然后非常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爱孩子……孰不知,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硬生生的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2)主动决策的机会少,听从和被动情况居多。跟上述有点类似,但这种是更多的家长说了算,不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然后也美其名曰是避免孩子犯错,认为这是快速成长的方法……孰不知,人一路走来,如果不犯错,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正确。
(3)孩子自己总爱想,而不动手做,缺实践。长于思而短于行,不行动就产生不了能量,自信心就建立不起来。
2. 外因——缺乏及时有效的肯定和欣赏,或者相对批评、指责很多;
每个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那样才能进行自我确认,以及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位置,如果从小到达接收到的多是批评和职责,那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灾难,因为那会导致孩子抬不起头或者不敢面对他人。
以上便是影响孩子内动力的核心三大原因,核实一下,看孩子目前对于学习是“不爱”,“不想”,还是“不敢”,然后再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果想让孩子有目标,有动力,有能量,必须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胜任感”,让孩子真正变得有强大“内动力”,只要内动力的问题解决了,其他行为现象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文:一点修炼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