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借书的时候,看到全新的或是关于吃喝类的书籍就很能吸引我把它们拿下。
翻开《早中晚茶》,浏览目录,可知此书不是简单的食谱,书中既有作者对于某些食品、工具和器皿的介绍,也记录了在厨作时的点滴感悟。
因为地域关系,某些内容与我而言太多遥远,因为陌生,翻看的时候难免跳过。要说心得嘛,略有一二。
1、关于烹饪的味道,不拘泥于食谱的用量,随性一点,边做边尝,及时调整,相信自己的感觉。
2、关于食材的搭配,不妨进行奇妙的尝试,不同的排列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魔力,试过才能体会到。
3、好的调味料能做出味道纯正的食物,有的甚至决定着食物的“生死”。
4、环境影响食物,也受食物影响。
可不是嘛,记得有一年去某地旅游时,打探到一家正宗的米粉店,谁知发现的是工作人员正在大塑料盆里清洗碗碟的后门,可想而知,后来吃到的米粉虽然惊艳,但脑子里不禁浮现出后门口那个不讨喜的画面,就浅尝辄止,不敢放开了吃了。反之,如果某日心情不佳,不妨洗手做个汤羹,说不定做出了惊喜,也做出了阳光驱散走心里的阴霾。
5、“搭配多种蔬菜一起下锅,在用餐时随便加点什么都可以,随性就是做汤的惬意。这种做法就像万物归一,仿佛一道汤能撑起整顿饭。”我觉得对于想偷懒的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6、作者几乎在大部分的文章中都流露出自己不可遏制的买买买冲动,尤其是对一见钟情的餐具和一些好用的物品。虽然我也有,但是在价格和储存空间的压力下,还是多有克制的。
7、“这些在烹饪间隙冒出的念头,有的一闪而过,有的则慢慢沉入心里。我不禁感到烹饪,乃至每日的生活,不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絮语堆积而成的吗?”这段话大概道出了作者写此书的动机。
每时每刻,谁的大脑里不在上演着一场场好戏,这些念头大多反映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不断重复的,是一种执?灵光乍现的,是一种新发现?然而我们的行动却往往滞后,在脑子想出去走走的时候,却不得不窝在家里;在外面游荡时,又想起了家的温暖。想吃竹蔗茅根水的时候,没有买到茅根,等买来了,又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吃的欲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是脑子和我在开玩笑嘛?大抵得不到的就是最好吃的,这也就解释了好多次走进便利店,想买好吃的,但是在琳琅满目的货柜面前却不知道伸手拿哪样!能够战胜自己任性的大脑的,大概只能发挥你的随意和创意吧,就地取材,搭配出新味道,让脑子臣服。
(放假的日子其实还蛮无聊的,但是想到马上要开工了,不免又觉得很扫兴!哎,我的大脑又在调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