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我的情况,在2016年,带了小朋友,探索新业务,没在一线做新媒体运营了。不过仍在一些新媒体的圈子里,并通过讲一些新媒体团队的线上课程持续接触新媒体从业者,本以为同质化的课程越来越多,热度会降低,然相反热度不降反升——这一年不断有新的平台入场,无数扶植计划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机会,而新媒体运营又比产品经理这样的职位门槛低很多,所以永远会有小白愿意加入到这股浪潮里来。
做新媒体运营的有两种,一种是自媒体人——独立运营者,自己因为兴趣或者生计开设了新媒体账号,自负盈亏;另一种是企业的新媒体运营——拿公司的工资,为公司运营新媒体账号。
虽然都是“新媒体运营”,但大多数时候大家会把这两种新媒体人混为一谈。然而,其实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工作状态,也是截然不同的利益模式。今天来谈谈,我看2016年对于这两类人的不同意味。
对于自媒体人
·风口到处有,风口都很短
从微信,到QQ公众号、企鹅号,到是个自媒体平台就有自媒体号,从直播再到短视频,一年里,风口不知道变了多少次。
极少见到有自媒体人能有福消受所有风口的红利。我认为,那些“看起来”幸运的人分三种,一种赶上了平台种子用户红利期,另一种是精耕细作一、两平台,第三种是有足够大量的人力物力做规模化内容生产与分发。
·自媒体人收入开始分层了
作为自媒体爆发的元年,有很多人在各种扶持计划中赚到了第一桶金,朋友圈里晒的都是今日收益。有的人,默默开了很多账号,仍然在努力更新。还有一些人,来“自媒体”的门口转了一圈,关了号,回家消停做代购去了。
·更多个体有机会尝到营销这块"蛋糕"的甜头
我们知道,新媒体营销已经成为了营销的必备模块,也水涨船高分配到越来越多的营销预算。
同时,各大平台对自媒体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长年被几大营销集团所垄断的局面——在以往投放广告的时候,广告主只能拿到楼氏、鼓山等营销集团的一些长得差不多的营销列表,很多老牌大号们也是不被允许自己接广告的。而现在,井喷一样出现的个人运营自媒体品牌,让广告主可以轻松联络到公众号博主本人进行广告投放。
这让营销这块蛋糕瓜分的越来越细,更多个体尝到了红利和甜头。一方面,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营销集团;另一方面,更多的自媒体人,会自立门户,企业化运营自己的账号。
对于企业新媒体运营者
·H5做得少了
很多新媒体运营很高兴的不再接到老板的“刷爆朋友圈H5”的需求了(此前即使做了这样的需求,也可能会发了不久就会被举报和被封)。在2016年,承受越来越多盈利压力的创业公司老板们会意识到,用自家程序员和设计师花时间做一个自High的H5,还不如让他们好好给自家产品开发些新功能;花钱外包做这事儿,还不如花钱砸在实打实的优质带量渠道上。
·不再微信群发红包求转发了
新媒体er逐渐意识到,让自己的熟人拿几块钱“求转发”这件事是对自己的资源消耗,再这样下去可能会被和做代购的朋友一样,被逐渐拉黑。而且,公司也很少愿意为红包报销。
·KPI不再是粉丝数了
2016年起,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开始面临赤裸裸的变现压力,对于新媒体的期望不再是粉丝那么简单(虽然粉丝也不简单)。于是,新媒体人开始接到其他的KPI,比如引流量,比如成单量。
·花里胡哨的合作少了
曾有擅长商务的新媒体er爱做除了“好好做内容”之外的所有事——通过互推等导量方式,无需好好做内容,亦可轻松达到新媒体的数据指标。随着导量的难度增加,互推少了,动不动就拉个群的联合品牌宣传也少了。而大多数平台的去中心化传播,让一些新媒体人不得不放下小聪明,踏下心去研究内容和平台喜好。
·企业新媒体运营er开始怀疑人生
2016年的风口无疑更有益于自媒体人——各大公司的自媒体扶持计划,鼓励每个个体成为一个品牌,独立获得品牌收益。
然而,这对于很多我认识的站在企业账号背后的新媒体小编们来说,则是“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同样是运营新媒体账号,纵使自己做出花儿来,也不过只能拿到公司的固定工资。而自媒体人中,文采斐然的写作者浮出水面固然值得钦佩;而不乏也有只是动动手指、抄抄文章,就拿到了高额收益分成之辈,这多少会让新媒体小编心中五味陈杂。
面对这样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问题,我身边的很多新媒体运营er会对利益与价值的杠杆产生疑惑,起步早的一些人,已开始通过尝试不同工种、完善不同技能,渐渐找到了自我价值论证或职业转型的出口,而入行1-2年的新媒体运营怕是会开始这样问自己了——
我除了写东西还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给公司做了几万粉丝的号,自己带不走,找下一份工作能自带什么优势资源?下一份工作,还是要从零做一个新号吗?互联网的下一站,我在哪里下车?
作者/@万勇气 :曾任职新浪微博,见证社会化媒体最辉煌的时代。曾辞职去读研,是一枚任性的传播学女硕士。现做一款95后app,每天刷新世界观。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勇气电台”,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