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认识了一个越南人,名字叫阿林。
那时我在一个制糖厂打工,他是我的工友。他会说点普通话,能与本地人简单交流,正因如此,当我得知他是个越南人的时候,我感到惊讶,因为他的相貌与本地的农村孩子一样,我原以为他不过是西部山区来的孩子。
阿林那时只有十三四岁,干活却又快又好。他半个多小时就能打五六百个箱子,单人能扛起一袋七十斤的葡萄糖,能顶着高温光脚在滚烫的货柜里上货,还能开三轮送货。这些本领,也是大多数到中国务工的越南人所具备的,所以,本地的工厂非常喜欢招越南工人,他们勤劳能干,不反对996甚至更高强度的工作,因为他们一贫如洗;他们不记仇,不埋怨老板,不找事,遵守规矩,因为他们远在他乡。他们想的,不过是多打点工,多挣点钱。
据说,在中国一个月三千元的收入,能在越南花上几个月。
阿林的姐姐,是个标准的越南美女。她的脸很光滑,没有一丝杂质,皮肤白皙柔软,微胖身材,声音轻柔。在我的认知里,越南的女性具有东南亚式的美,高中的时候,有个女同学长得像越南人,但我从未向别人说过,因为在本地人的眼中,越南女人是个很贬义的名词,我如果说一个女生长得像越南人,那多半会被认为是冒犯,而且是很严重的冒犯。
越南女人在本地人的眼里可不是什么美的象征,她们不过是用几万块就能买来的越南新娘,在本地人看来,她们身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便是她们的子宫。娶一个越南新娘,会让一个男人甚至整个家族蒙羞,这个男人会被人认为是穷鬼、智障、性功能障碍等等,别人会把他当作这个家族的笑柄,并由他推及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认为他们没有一个是正常人。
越南人的种种遭遇,让我联想到近代的潮汕人。
自明清乃至元、宋时,便陆陆续续有潮汕人出海谋生,至清末,潮汕人出海的规模逐渐增大,他们的目的地往往是东南亚一带,比如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柔佛(今马来西亚)、婆罗(今印尼)、吕宋(今菲律宾),因为东南亚一带古时统称南洋,所以到东南亚叫下南洋,又因潮汕人将南洋叫“番边”,所以下南洋又叫“过番”,过番的人,叫“番客”。
说是过番,其实就是现在说的偷渡。我问过阿林是如何进入中国的,他告诉我:“有人带”,我想大概就是蛇头引着他们从广西、云南一带过境,再坐车到广东再到潮汕,或者直接从越南沿海坐船横跨南海到达潮汕,不管是哪总方式,这些都是当初潮汕人去往安南的路线。
据我所知,偷渡到中国的越南人大多来自谅山、高平、河江等靠近中国的内陆省份,或是乂安、和平等省,这些省份的共同特点是贫穷,人均GDP在国内倒数。
当年的潮汕,比如今越南的落后省份还穷,穷得一干二净,不时发生的大饥荒,还会夺去千万人的性命,比如1943年的潮汕大饥荒。在家里连饭都吃不饱,潮汕人就只能外出谋生,当时荷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经常到潮汕一带非法募工,别无选择的潮汕人只能踏上甲板,飘洋过海到番边。
现在的人总喜欢把过番说是下海经商,其实不过是去做劳工。潮汕人往往去从事一些重体力活,这与如今在中国的越南人类似,只不过当初没有保护劳工的法律,老板更没有人性,劳工从事的工作的强度也比996大得多,这直接导致许多潮汕人过劳而死。
相比之下,如今的越南人要幸运一些。
贫困落后的地区往往与人口贩卖挂钩,当年潮汕大饥荒时代就有不少人被贩卖到江西和海陆丰,这里面肯定包含了与越南新娘类似的“潮汕新娘”,在当初,娶一个潮汕新娘或许就跟现在娶一个越南新娘一样让人不齿。
贫穷不分国界,今天的越南人,不过是在经历他们的潮汕老板的先辈经历的事。海外的潮汕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一切可以赢得的东西,发达之后,不时回家,他们从南洋带来的东西,开拓了家乡人的眼界,也对家乡人的生活造成深远影响,现在潮汕话里带番的名词,多半与这些番客有关,比如番瓜(即南瓜)、番薯、番葛(即红薯或白薯)、番梨(即凤梨)、番鸭(即红嘴雁,体型比本地麻鸭和白鸭大)、番炉(原指一种简易的火炉,现泛指家用的煤气炉等火炉)、番衣(即西装)......
如今的越南人,也拥有和潮汕人一样的品质,有一天他们也会被人赞赏,也会成为大企业家或者小老板,到那时,又会有新一批的人偷渡到越南,开始打工,谋求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