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晏玉
在知乎看到一句话:不上任何社交网站就可以避免人生98%的矫情。
我想给这句话打满分,再发一朵小红花。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存在感缺失症,这是通病——渴望被关注或认同。分手要连发一个月的失恋语录;生病拍吊瓶摔倒拍伤口;受气受委屈就先发动态骂人或诉苦;喝个三十来块的咖啡要特地显示地理位置以彰显逼格;剩下那些实在难以言状的,就放张自拍再配一段模棱两可的伤感文字。
所谓矫情就是,你在心底上演了一百八十回合不带重样的起伏桥段,表露出来却是欲言又止的矜持。你以为这是恰到好处,事实上,这叫故作姿态。
比较典型的矫情症患者分两种——
一种是负面能量发射机,他们传递一切生活和想象中的阴郁、悲观与暴躁。对于这类人而言,吞咽不良情绪无异于是服毒自杀,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找个人多的公共场合投毒,绝对不能一个人先死,这叫有难同当。那些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就像雾霾,笼罩在别人周围,无处躲避,防不胜防,始终透着股阴沉且长久的恶意。即使是无意识的恶意,也是杀死快乐的利器。
还有一种看起来比较正能量,可概括地分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两大类。这些人尤其喜欢发鸡汤段子和励志剧集,通常会在QQ、微信、微博同步传输,一模一样的内容发三遍,恨不得全世界都看到。前者沉醉于自我感动,后者佯装岁月静好。他们一边逞强对外装点门面,一边宽慰自己生活其实没那么糟。
社交网络给了所有人一个可供表演的场所,生活当中那些隐秘的、私人的、不露于形色的微小情绪都能在这里被夸张放大,经过编排与矫饰后呈现出来,如同展示一件雕琢润色过的艺术品,其本意在于表现而非情绪本身。观众理解与否、会给予掌声还是嘘声都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们都能看见,并且看见的是彼此都希望被展现出来的特质,这就足够了。
社交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人人都试图展示那些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所以矫情的行为屡见不鲜,大概也是因为人们迫切需要有人聆听那些平日里无可诉说的多余感情吧。
可是除了你自己,并没有人会因此感同身受啊。
你世界里所有的天塌地陷、荣辱与悲喜,在外人看来都实在无关痛痒。他们也许还会因为你表现出的脆弱而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相反,在面对你所竭力表现的优秀时,很少有谁会真诚地赞赏或认同,大多时候他们只会嗤笑一声说:看看那谁,又在装逼了。
所以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我们无法理解彼此的痛楚,就像谁也听不到对方内心的嘲讽。要知道,任何情绪都终将会过去,这世上也并不是自己才有故事。
矫情都是自寻烦恼的苦果,能力够不上野心,衍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有时候打开朋友圈,看到别人的生活被理想、远方以及金钱与爱装饰得闪闪发亮,自暴自弃的焦虑就开始无所遁形。缺钱、缺爱,缺关怀与崇拜,非常想对那些浮夸的家伙不理不睬,但又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存在感。像垂死挣扎一般,在社交网络上隐晦或暗示地透露点情绪的线索,然后心满意足地收获一些赞。
——一些事实上对你而言无关紧要的赞,与赞同无关。花心思去引人注目,去证明自我,都是在为自己的不安找台阶下。
你看看你,还有空妄自菲薄,就该明白你花了多少精力去跟自己为敌啊。心里装了一卡车的念头却不去做,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如此循环往复地陷在审视与逃避的狭窄缝隙中,又怎么能解开这道永无止境的谜题呢?
倘若反过来观察,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虚假的大剧场,公众视野里的社交网络就像舞台,所有人的台本、剧情都是基于现实编造的谎。每个人都在表演,同时相信了别人的表演,让所有行为都被赋予了合乎情理的含义,我们沉醉其中,并且为之感动,这本身就是一出荒诞的怪现象。偏偏大多数人都甘愿沦陷,因为当现实的牢笼让人四处碰壁时,总是需要一个缺口来让我们借题发挥的。
矫情并不是罪过,因为情绪本身没有错。可当宣泄的方式太苍白,而结果又对于改变现状毫无裨益时,它就成了徒劳。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支配行为,却不应该时刻左右行为。
你深夜痛哭的柔软和自我矛盾的芒刺,不需要被摆出来当做他人的谈资;学着自己去包容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而不是让毫不相干的路人替你承担;谦逊平和地观察外面的世界,然后从容自由地活在自己的世界。
困了就睡,辗转反侧除了带来黑眼圈以外没有任何好处。
失恋了就坦然接受,就算有朝会有世界末日,也绝对不会是分手的时候。
想到了就去做,与其抱怨命运不公还不如脚踏实地往前走,你因为抱怨而停下来的时候也没人会等你。
给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一句忠告:自在、但是不自我,行为就是行为本身,就像身边没有观察者那样去生活。
当你足够坚强,不再因为别人的眼光而强迫自己去表演的时候,就是摆脱矫情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