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校本培训,内容极为丰富,数、语、英、图、音、体科目都有老师进行经验分享。他们的经验都非常接地气,非常受用。但最振憾我的是廖蓉蓉老师分享的主题《看见孩子》。下面就两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看见孩子
廖老师分享的例子让我想起另一则故事:
五岁的南希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的妈妈陪着她,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南希妈妈感到很尴尬,她不满地看着女儿,赶紧说:“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一个老师却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南希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接下来,南希拿起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地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的妈妈答道“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老师给了一个适当的答复“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南希看上去很满意。她面谈的技巧让她得到了必要的信息:这个大人很好,即使画画得难看,即使玩具弄坏了,她也不会马上生气,我不需要害怕,待在这里很安全。于是南希和妈妈挥手告别,走到老师身边,开始了她在幼儿园的第一天。
看见孩子,要读懂孩子行为与语言的密码。
二、成长是最重要的
廖老师分享的《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里有这样一个对比“刚开始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当时的激情和才华了。”当刘老师读到“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最重要”时,我平静的心犹如扔下一块大石头,激起层层涟渏。
回想在七小的这几年,过得最为惬意的当属2013-2015上半年了。当时自己为了适应小学教学,积极学习和钻研教材,不断尝试自己的教法并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公开课,录像课自己都上了,论文也获奖了,总之是满满的成功感,整个人非常自信可谓是意气风发。
但这两年呢?学生的成绩也不错,但总感觉自己沧桑了很多,没有当年的冲劲和朝气,整个人老态龙钟。为什么呢?就是我太在意果子了。
就是2015年做级长那年,感觉一切都不如意。不善言词的我在级长工作这一块很不顺心。我什么都带头做——帮忙代课,三人篮球赛,上。教改论文,上,师生同台唱——五音不全的我还是上……我自认为我很积极,很努力,带头工作也做好了。虽说不上很完美但我真的很努力做了,所教班级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是在级里投票选校级优秀时却没人愿意投我一票。我感觉我的努力都是不为人所认可的。2012年入七小以来自己的教学成绩可谓数一数二,但连校级优秀教师都拿不到更别说市优秀了。我开始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再努力教学也没用,同事不认可,领导又不看教学成绩。评职称吧,又要讲班主任工作,再积极,再努力都没有科任老师的事,顶多就是不被批评。
对,就是这些让我倦怠了,消磨我的锐志,让我不再乐意接公开课的任务,不再去探讨创新,而只是教好一本教科书。只要学生成绩好,领导不批评就好。就是这些阻碍了我的成长,就是这些,使得女儿要求我教她们班英语时,我都有点底气不足。
感谢廖老师的分享,犹如当头一棒将我唤醒,让我意识到,2015年的级长经历,其实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自己没必要耿耿于怀。同时,它也让我找回了自我。
我要成长,不论是从自己角度还是从孩子角度,都是好的。我要让我的生命之舟,再度扬帆启航!
[写完感觉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