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25期 中级27期 复训初31期 李晶晶 坚持分享第299天 约练第93次 晨跑第40天
第三课:个体社会化
第一单元:社会化
什么叫社会人?
答:知道社会规则,有能力,有道德,符合社会期待,适应社会环境,有正常的社会功能,掌握社会技能,遵守社会规则,有人生目标和理想。最主要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
判断一个人健康状况如何,就是看社会功能如何?
社会功能包括: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
学习心理学可能也会有情绪,但是只要不影响社会功能就是正常的。
睡眠本身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是我们的认识和态度。进而就会有情绪,就会有一系列措施,这个最重要。
同样,孩子出现厌学的状况,是一样的,可能这个事情本身对孩子影响并不是很大,导致事情糟糕的是家里人的过度反应。更多的是家长看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出现问题后的这种失控才是最伤害人的,。夫妻关系也是如此,拌嘴,摩擦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因此有很多的情绪反应,就会使问题严重。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之路:我们自己失控,心乱的地方,其实恰恰就是你在乎和看重的地方,是需要成长的地方。有情绪,稳不住的地方就是有卡点的地方。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事上磨。磨不够那么多就很难真正的成长。很多人在技术上越走越远,而忘记我们的初心,生活中就是说太多关注物质和钱,忘记我们的本心。根基深厚,底盘重就会比较稳。修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更纯净,更善良。
一、定义: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很多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能够培养成普通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我们都以为自己的孩子不一样,或者以为自己不一样。但最后都是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是最独特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中心、假想观众。
焦点效应:认为我们是主角,我们是中心,我们是人群的焦点。
比如:某一天穿了一件比较特别的衣服,我们总是觉得别人都在看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别人都很忙,我们也很忙,我们根本注意不到别人穿什么衣服,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活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照顾好家人,力所能及做一些善事,能帮助一些人。
二、阶段划分:
(1)早期社会化:成年之前的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时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2)继续社会化:我们今天的学习叫继续社会化;现在主张终身社会化。
21世纪是人才的差别,人才的差别就是学习能力的差别,是否在持续学习和精进,学习可以让我们的状态有更多的变化,学习能让智力更好地保存下来,能让我们更加聪明,见多识广,听课的时候对世界有更多的理解。学习使人智慧,但是不要忘记初心,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的哪些东西对自己是有用的。
三、其他划分
(1)再社会化:
主动:我们是在主动社会化
强制:监狱的服刑人员是强制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反向社会化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我就是在给很多老师在反向社会化,年龄小的给年龄大的进行社会化。
四、基本内容:
1. 掌握生活与生产基本知识、技能:孩子很小,我们要教给他生活能力,尤其是自我照顾的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自我照顾,因为孩子少,父母养的比较精细,照顾的太多了,孩子很多东西都不会。尤其是女孩儿,保护的太好了,导致孩子不接地气,不能很好地照顾好自己。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社会脱节。
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剥夺孩子的体验,体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两口子感情不好,妈妈独自带着儿子,儿子更容易被如此。父母感情稳定,家就比较稳,三角关系比较稳。妈妈会把儿子当作自己伴侣的替代,而不自知。
如果你爱孩子,就好好爱你的另一半。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特别希望改变另一半。离婚的时候,谁稳定孩子跟着谁比较好(不管是经济稳定还是情绪情感稳定),哪怕离婚了也要去修自己,成长自己,让自己是内心独立的个体,孩子就会成长的比较好,如果没有边界,孩子就会被吞噬掉,孩子被死死地扼杀在关系里。孩子会压抑自己,就会长成胖子。孩子被父母一方死死地控制住,他就通过吃缓解自己的情绪。
不要总说,他还是个孩子,你接纳自己的孩子,别人不一定接纳,该教育要教育。生活中,好多东西就是两难,看一看我们更在乎什么,所以要做取舍,要排序,找出更加看重和在乎的,否则我们就会有很多情绪,有情绪,可能是我们想要的有点多。
我们要想毁掉孩子那一部分能力就去替他做那一部分,同样做咨询师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比来访者更聪明,来访者就不容易成长,他需要自己觉察领悟,从而成长,否则他就会特别依赖。不怕你不懂,就怕你太懂。不懂还好,懂容易指手画脚,最怕不懂装懂。
2.遵守社会规范
一方面是父母教,一方面是在学校学习。不懂社会规范,以后会吃大亏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更多是言传身教。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呈现的什么,我们抱怨的很多,孩子也会抱怨非常多。所以家长修自己,让自己成为积极乐观,人品过硬,真诚诚恳的人,否则遗祸无穷。根据吸引力法则,我们是什么人就会吸引什么事。
3.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好多孩子空心病,他的目标就是物质奖励。很多人价值条件化,人本主义罗杰斯提出来的,做什么事情都去衡量价值,满足了之后,人就容易迷茫。灵魂是没有地方安放的。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看到更长久的,如何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首先要先审视我们自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老了,要不断地成长自己。
4.培养社会角色
这是社会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在不同岗位要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我们才是真的成熟了。虽然个人主义已经很多了,但是我们民族还是比较社会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五、基本条件:动物因为没有人的大脑,所以不能完成社会化。
1.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的孩子养十几年才完成社会化。如果不想让孩子啃老,要更多的能够让孩子独立和担当,更多的做事情。
带孩子,功成身退对谁都好。
语言社会化:就是要掌握我们的民族语言
是社会化的开始,也是社会化的完成
说话晚,可能是老人带的多,老人也不爱说话,互动少,说话就晚。所有你欠的债,早晚是要还的,可能还是要加倍。
2.人类的遗传素质
六、社会化载体:四大载体
1.家庭:家庭非常重要,尤其是基因的影响。亲子关系+言传身教。
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很难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约束自己,我们要努力,有这个意识。
过去就过去了,我们要看接下来做点啥,对孩子更好。
2. 学校:相当于一个小社会。相对更纯净,但是难免有竞争和纠纷,孩子要在这里面去学习如何沟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果孩子有朋友,家长一定要维持好孩子的朋友,这样即使孩子出问题了,也容易变好。最怕孩子亲子关系不好,也没有朋友,这样孩子就没有支持和依恋,会比较麻烦。有可能就是你认为的狐朋狗友,帮助你的孩子度过了至暗时刻,可能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3. 大众传媒:现在网络发达,孩子啥都知道。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觉得家长啥都不懂。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
4.参照群体
性格起源于家庭
显现于学校
成熟于社会
七、性别角色社会化:
1. 性:生物学的概念
2. 性别:心理的,也可能跟成年人对他的期待有关系。
3. 性别角色:我们对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期待,态度,以及对行为方式的要求都不一样。不同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多数的男孩被养成了男孩,大多数女孩被养成了女孩,并且是这个时代下的男孩和女孩。现在也有很多的变化,女汉子,娘炮这些也比较多。每个家庭对孩子的角色期待是不一样的。
现在学校男老师多,家里边爸爸也缺失,所以男孩儿都是在一群女性长辈下长大。
第一单元: 社会角色
一、定义: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每个社会角色都被期待,都有要完成的责任。所以要去承担,这都是在互动中来的。
二、性质: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
然后会有调整,最后达到双方都比较协调的状态,如果不太协调,就很难进行下去。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跟自身有很大关系的。尤其是在很多亲密关系中,我们不自觉地就会朝着我们熟悉的模式变化,完成那样的期待和角色。女孩儿容易找跟爸爸像的,男孩儿容易找跟妈妈像的。
例如:把一个不家暴的男人培养成家暴,培养成为自己熟悉的模式。强迫性重复,所以,我们抱怨社会,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委屈,但是也我们自己的因素,在哪个角色里面都很可怜,就跟他的自我角色有很大的关系,跟自我成长有很大关系。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要负责任的。
三、分类:
1.获得方式划分:
(1)先赋:先天赋予的,比如以前的王子
(2)成就:需要努力获得的角色
2.行为规范化程度划分:
(1)规定性:规定好的,各种职业都是规定好的,有职业要求的
(2)开放性:像朋友,处的来就处,成年人的断交就是静悄悄
3.追求目标划分:
(1)功利性: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赚钱。但是也为社会服务
(2)表现性:为了更好的表现社会的爱,义务和秩序等,比如医生,教师,学者就是表现性角色,但是也赚钱
4.自觉程度划分:
(1)自觉:自己知道,并自我调节。比如我知道我是老师的角色,答疑阶段是老师角色,咨询阶段就是咨询师角色
(2)不自觉:比如我是男人,我用男人的声音来讲课,来说话,这都是不自觉的。但是男人可以扮演女角色就是自觉的。
四、角色扮演过程:
1.期待:社会会对这个角色有期待,觉得我们学心理学就不能发火,这就是社会期待。我们就要去领悟,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实践,然后去调整。既不压抑自己,也能满足社会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我们就成熟了,如果实在受不了就不做这个角色了,两害相权取其轻。
2.领悟
3.实践
五、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角色内,角色间。一个人有好几个角色,就是角色间冲突,或者一个角色被好多人要求,就是角色内冲突。有时候生活很无奈,多少成年人都负重前行,你没有所谓的岁月静好,你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2.角色不清:个体,公众。比如心理咨询师不清楚就是个体不清,外界对心理咨询师的不清就是公众不清。
3.角色中断:自主。自己主动的中断。
4.角色失败:被迫。失败是被迫的,大学生不想上了,主动退学是中断,如果被开除就是被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