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这已是我在大学里的第三个年头。时间过得好快,快到还没有感觉到它的到来,它便又走了。那些高中时幻想过的天堂般的大学生活啊,竟在我的亲身部署下变的如此飘忽与不可寻。
也许我确实改变了些什么。但我无法清楚的了解到那一丢丢的不同是时光的伴生物,又或者它归功于成长。我希望它来源于后者,这样的话我就能在它身上寻求到一丝丝安慰,然后告诉自己说,在这几多岁月的挣扎里,你终究还是留下了属于自己曾活动过的印记。
我是95后,一个在当下被小孩子们称做“叔叔”的“低龄”成年人,一个被要求具有一定能力与潜力但却一次次失败的落魄者。我入校至今考了4次CET4,4次失败。追了一个3年的姑娘,如今也不了了之。读着入学时宁可退学也不愿学习的专业,成绩在班级里排在尾末……或许你会说我矫情,这些不算什么,虽然差了些,只要努力就会变好。但我想写下来的并不是牢骚,只是想记录那种让人窒息的失意感,还有在挣扎中的无力感。
16年时我本要离开,因为我是个理科男,大大咧咧惯了,却因为大类招生入了文科专业的门户。加之不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就更加抵触自己的专业——行政。(那时我的概念里,所学专业就是以后自己的工作) 后来,却因为生存留了下来(爸妈说,如果复读就不给打伙食费)。这是我第一次因为“成熟”而放弃了曾经的年少轻狂。
其实,我有时蛮恨自己是个“聪明”人的,因为我总能在一个事上发现各种客观正确的处理方式,然后一个个的实践,再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失意……决定留下来之后我清楚的体会到了自己心理的不平衡,所以去找了导师,老师说,人往往不是先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再去做的,而是做着做着也就适应了。现在我想,老师说的是现实存在的,很正确,但这残酷的现实却是反人性的,而我也知道的早了些。在以往的日子里我一度认为是人占主导地位的,而大学里的第一课教我说: 年轻人,你要学会屈服……
我是个“低龄”成年人吧,成年的角色让我接纳了这个定律,但“低龄”的属性却让曾经的叛逆与倔强在悄悄反抗着……第一学期的考试就这样考砸了,在我知道只要考好就可以转专业的情况下。。。
人往往不能仅仅按所谓的理性去全盘衡量,也不能永远用理智的标杆让其一步不错的前行。就如同《少年维特》中所讲到的,如果你真的在喜欢一个姑娘事都事事表现出完美的理性,那么这也就不能称之为爱情了。当然这不是我要表达的主题。我只是想说 人在某些情况下不理性的合理性。
也许是惯性使然,接受了一次不如意,便感觉再有一次也无妨。于是便有了再一次,一次次……这是个多么悲伤的故事,因为自己的不优秀在慢慢的重复中成了习惯,那些导致自己落后的或不进步的因素也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一个失意者看来,失意在某些时刻就是他自己本身,要他如何去改变?他们已然成为了一体。
所谓失意,其实并无大小,高低之分。并不是越成熟的人遭受失意时人就越痛苦。相反,其实最痛苦的失意往往在低龄人群当中。低龄者的所有物很少,比如一个小学生他生活中最大的天无疑三门学科的成绩,如果他考砸了,他的整个天空也就踏了。需要强调的是 整个 这两个字眼。而相对而言,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错综复杂,或许成人所面对的事要难于小娃娃的难题千万倍。但就成人个人与小娃娃自身而言,感到打击更大的确实小娃娃。
是,也许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三门课没有考及格不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但对于当事人而言他几乎很难改变这一现状,难道不是吗?
我写这些字,并非想洗白什么,而是要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告诉自己,每个人的失意或痛苦,都是平等的(上帝也就在只在这种事上才实行人人平等)。因为现在的我正在遭受着,并且改变的十分艰难。
阳光只会照射在本来就长的高高的枝桠上,那些灌木丛里的杂草是沐浴不到阳光的。并因为这种合理性,造成了杂草眼中的“恶性循环”,以及旁观者眼中的“适者生存”。
对啊,这可是生存之道呢,所以我怎会如你们想的那样,写这些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呢。这一千来余字又怎能与我的生存相比较呢?
失意的境况下翻身,如同抽筋扒皮,因为你需要更新自己,或者说的残忍一点是在杀死以往的那个自己。所以,所有处于不如意状态下的人们啊,我理解你们(人也就只有在同种境地下,才能理解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了)
其实,我真的想有那么一天,不需要听从他人正确的意见,自己想做什么便做什么!那时我的生活将完全由自己主导,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威胁使我的内心妥协!这可能在哲学上又是个伪命题吧,因为人们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而我可能更喜欢“天性使然,回归本性”。无社会,无道德,无对错……
(写于2019年3月24日,无中心思想,乱吼乱叫的文字
——天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