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感觉特别的触动。“在这个尴尬的年纪,什么都想要,却又什么都要不起。”
对呀,十字开头的年纪,很多东西都特别无能为力,却又好胜而倔强,觉得什么都不能比别人差,却又好像缺少了这方面的条件和支撑点。
大学伊始,第一次一个人掌管一个月的生活费,有一种“过日子”的新鲜感。开始以为那笔钱很多,肯定够的,可是当需要记录支出去减少消费的时候,整个人有些费解。
可当看见手机支付账单的时候,又觉得理所应当的不够花。以前喝十元以内的蜜雪冰城还要计划一下,现在跟风室友喝十多元的古茗。
家里人说,当家方知柴米贵,以前只是懂些皮毛,现在懂到骨子里的。以前觉得自己在支配钱,现在只觉得自己在被钱支配,听着挺好笑,但其实挺酸的。
以前觉得很多东西能将就就将就,现在开始注重细节,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让自己略微精致一点。因为别扭的自尊心,总是不允许自己露怯。
可殊不知很多东西是隐藏不了的,哪怕你咬咬牙买了几百上千的名牌,如果你是因为它的价格而不是因为它的模样,那就是不值当的。
你可以省吃俭用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质量很好的衣服,但是如果你省吃俭用只是为了买一件很“贵”的衣服,虽然结果都是花大钱,但是你得到的快乐是不一样的。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说那些领着助学金买AJ的和那些用父母的低保买名牌化妆品的,文章下边都是一片黑。
首先,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对,高中课本明确告诉我们不能攀比消费和过度消费,你多大的坑种多大的萝卜,没必要去攀比什么。就像一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一些人一辈子都在路上,当然这不妨碍你跑着去罗马。
然后,我们应该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现在很多视频都在说那些用衣服衡量客人的服务员,用家境衡量关系的青少年……虽然最后都是美好的结局,可是现实呢?
每次店员讽刺客人的时候都有老板出面解决吗?每次学生被某些老师用家境侮辱的时候都有正义之光照耀吗?每次因为贫穷而受到伤害的时候,都会被治愈吗?
当然,我并不赞成攀比现象,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这些现象。其实很多东西的原因本质都是世俗,世俗扭曲了很多价值观,然后这些扭曲的价值观被传递下去。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穷。”这句话很有道理。“莫欺少年穷”,现在十几岁的年纪,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觉得这种穷无所谓。适度的虚荣催人奋进,最害怕的就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
内容有些杂乱,看似不相关联,我想说的是愿你拥有适度的虚荣心,拥有正确的消费观,拥有知世俗而不世俗的魄力,最后,把握好你的生活费,别像我一样超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