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产品经理都会建立一个需求池,通过需求池对需求进行管理。我把需求管理分为三个关键部分:需求分析、需求优先级排序、需求落地推进。第一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旨在将接收到的业务需求or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这个在上一篇文章《需求分析:从业务需求到产品需求》 中已抛了小砖。完成需求分析后,产品需求将进入第二部分,需求优先级级排序,这将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需求优化级排好序之后,则将进入真正的需求推进、落地执行的阶段,后续另起文章进行说明。
关于产品需求优化级排序,理论上来说是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将需求定义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然后划分为四象限进行管理。这也是通用的时间管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发现,大前提是需要明确的定义出大家都认可的何为重要,何为紧急;而且在一个象限中也存在多个需求需要重新PK,需要再次划分的情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产品经理负责的是整条产品线甚至多条产品线,涉及跨业务部门的时候,通常会遇到每个业务部门都认为自己提出的需求是最重要最紧急的,应该得到第一排序,这时候产品经理通常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沟通协调,去让一些人作出让步,毕竟人力跟时间是有限的。还有一种情况,在创业型公司呆过的产品经理就会了解,很多需求其实是直接来自老板,产品经理会基于某种你懂的的考虑,将老板提出的,实际可能又不是太靠谱的需求排在最前面。这样一来,综合上看,整个需求优化级排序就充满了人情味,可能太过于感性了。这对于产品本身的发展而言,不一定是好事。毕竟互联网产品的时间窗口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我在思考有没有相对理性科学的方法,后来发现多维度打分法也许更合理。
多维度打分法也符合SMART原则。从1.产品阶段目标契合度;2.用户期望;3.业务期望;4.需求难度;5.开发难度;6.老板需求这六个维度综合考虑,每个维度相互独立,只是权重不同;通过各自打分及加权,最终得出需求优先级综合得分,得分越高,则优先级越高。
具体如下:
具体案例:
几点说明:
1. 多维度的出发点是最大程度保障需求优先级的合理性,不单方面依靠老板、用户、业务方、产品人员、开发人员的决策,虽然每一项打分也有可能偏感性,但综合起来会比一言堂好很多。
2. 其中,阶段目标契合度是基于阶段目标进行考虑,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必须清楚所负责产品的发展路径,绘制出产品的roadmap,且经常review,在各里程碑节点及时刷新得分。
3. 有条件的情况下,阶段目标契合度、用户期望、需求难度、老板需求由产品经理打分,业务期望、开发难度由相对应团队leader打分;没条件的情况下,则都由产品经理打分,前提是产品经理对业务、对系统、对技术要有相当程度的熟悉。
4. 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同,故各维度的权重也会有所不同,这个可以根据所在公司情况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欢迎关注作者公众号[第五堂课 (No5_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