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聊天,他谈起他表妹的事。
表妹一向顽劣,终于在前不久找到了心仪的对象,家长都很满意,双方火速定了婚。可就在三个月前还听说她跟她一个远在东北的男朋友藕断丝连、纠缠不清。
表妹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衣食无忧、顺风顺水,家长过度的溺爱造成了她性格中的懒散任性,在读大专期间就谈了几任男友,一个比一个不靠谱,让家长操碎了心。这次的男朋友据说是家门口的,外表俊朗、面相敦厚,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自己也没有读大学,没有稳定的工作。七大姑八大姨对这任男朋友很满意,于是婚事在双方交往几个月就赶紧定了下来。
细想之下,这任男朋友也并没有很优秀,之所以结局是皆大欢喜,应该是前面几任不靠谱的男友降低了大家对表妹择偶的预期。总之,这个...比以往任何一个都好啊不是?
心理学家廷波克在1928年对猴子做了一组实验。
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放入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某个,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过后,让猴子在两者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猴子能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然后,实验者再次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入,又在挡板后面把香蕉取出来,换成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要求猴子取食。
结果发现,当猴子从容器中取出莴苣叶子而不是香蕉时,猴子十分惊讶,似乎是"大吃一惊"的挫败感,它拒绝吃莴苣叶子,并会四周搜索期望中的香蕉,失败后非常沮丧地向实验者高声尖叫,大发脾气。
如果一开始猴子就知道是莴苣,它们可能不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但由于持有着对香蕉的心理预期,导致猴子的极度失望,继而反应过激。
心理预期影响着我们的态度、情绪以及行为。
了解到这一点,在遇到一些事情上,我们试试换种方式,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借钱。
原本你打算找朋友借2万块,但一开始我们打电话给朋友,告诉朋友想借十万块,十有八九你的朋友会以某种理由给你拒绝掉。过几日,我们再给朋友打电话,解释说你已经找其他朋友东拼西凑地借到了8万,现在就差2万块钱了,能不能救救急。这样曲折迂回地借钱,朋友心理预期大大降低,比你开始就借2万是不是成功几率大大提高了呢?
比如让下属来加班。
本来我们需要手下来半天即可。但是一开始,我们告诉手下:这周有个项目要赶,需要双休日都过来加班。下属表面虽没有拒绝,但是内心一定是一万个草泥马了。过段时间,再跟他说:现在项目没这么赶,来个半天就好。这个手下是不是都会欢呼雀跃起来呢。但是一开始就让他来加半天班,他心里一定也是不乐意的。
在经济学领域,预期效应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商品价格的预期决定了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产量;也决定了消费者会在持有货币或是购买商品之间进行选择。凯恩斯认为预期使经济从一个均衡位置变到另一个均衡位置,预期的变化是引起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平常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如果在生活中多留意、多思考、多总结,这些知识就能为我们所用。
同样,如果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在这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的适应能力,也能够使我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外界,保持心理协调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