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五(十四)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 ,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则: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①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为‘文’?”孔子说:“他聪敏好学,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不耻下问”
一种涵义就是不仅向君子、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人。第二种涵义就是将可能会带来耻辱的事,而求教于人。这是很难得的榜样。榜样的作用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知之为知之,为学到知识,忍辱负重。
今天,许多学者对于这一则有了新的解释。
新译:
②子贡问说:“孔文子凭什么作为而成名的?”先生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样做而成名的。”
本章孔子借孔文子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美德。在学习过程中,无论自己聪明绝顶还是资质平平,都需要不耻下问。一个敏而好学的人,如果再加上不耻下问,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如今我们不能仅靠着不耻下问来提高自己的学识,更多的是需要思考,需要实践,借助现代化手段和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能力。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公冶长篇第五(十五)
原文:
子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评价子产时说:“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行为庄重,他奉事君主恭敬,他养护人民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注释:
①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郑国为相数十年,他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比孔子稍早一些,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
孔子对子产评论很高,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也是为政之德: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主上非常恭敬;实施好的经济政策,使百姓得实惠;调动百姓合情合理合法。
注释:
②行己也恭:自己的行为恭敬,对自己要求严格,管理自己非常恭敬,恭敬是内心的修养,是对天地良心的恭敬。也即严于律己,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人的通病就是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归咎于主客观原因,反正自己没错。
③事上也敬:子产做了郑国23年首相,先后辅佐两位君侯,政治贡献卓越,但他却没有居功自傲,始终敬上,这种敬也是尊重,并不是对主上言听计从,仍有自己的主见。执行命令,尽心尽力,不敷衍;有不同意见则据理力争,不一味盲从。
④养民也惠:经济措施得力,使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得到了好处,一定会感激官长,感恩君侯,久之则国泰民安。
⑤使民也义:征调百姓合情合理合法,百姓也愿意为国家出力,是国富民强的良性循环。
孔子说子产正是有了这样四个君子之道,当然也是为政之道,才有了郑国的大治。这四点既是君子风范,又是大政治家的风范,归根结底还是做人做事的学问。
孔子赞许子产所具备的恭、敬、惠、义四种美德也正是孔子一直主张的德行。
在工作中, “行为庄重、尊重领导、教育学生尽可能给他们以恩惠、教育和批评学生严而又度” 。
在生活中, “处事有分寸说话注意方式,尊重父母长辈,对同辈人能以礼相待,对待晚辈要严而又度,不骄纵不打压”这几点。
学习本文,再次提醒自己要做君子绝非易事,需要坚持长久的修炼方可成正果。
公冶长篇第五(十六)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越发恭敬别人。”
注释:
晏平仲:春秋齐大夫,名婴。晏子。
敬之:一,人敬晏子。一,指晏子敬人。
孔子说:朋友关系是人世间的五伦之一,每个人都有朋友,虽然大家都能交朋友,但是真正善于交朋友的人却很少,晏平仲就很善于交朋友,掌握了交朋友的真谛。通常人们开始交往的时候,都知道互相尊重,
但是时间长了,就疏忽了,来往之间也有很多不注意的地方,久了就会生出嫌隙来,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晏平仲与人交往,开始时固然能够互相尊重,时间长了,也不会有疏忽懈怠,始终保持一颗恭敬的心,所以朋友之间的情义始终不曾有丝毫减弱,因此时间越长,越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
对于晏子其人,我们只是在小学课文里有所了解,并不知其为人,今日学习本章,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伟大。晏子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个很有良德的君子。他善于和别人交朋友,而且深谙交友之道,能够与朋友有很深的来往。就是因为越是交往时间久的人他就越尊重,因为能和他长期交往的人,一定都是仁德之人,至少身上都有很多优良的品质,所以对于这样的老朋友,他就表现得非常尊重。这一点对于事业成功,在朝廷里有很高地位的晏子来说,实属可贵。
可见一个人不论事业多么成功,做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能力或者社会地位高于别人就看轻别人,对待朋友表现得孤傲不诚恳,这是十分要不得的心理和做法。
给我们的启示是:
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⑵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⑶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⑷适度交往,保持距离;
⑸忠告善道,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