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㕮咀,古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剉细尔。微火者,取和缓不猛而无沸溢之患也。歠,大饮也。漐漐,和润而欲汗之貌。不可,禁止之词。如水流漓,言过当也。病必不除,决言不遵节制,则不效验也。
温覆一时许,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此解肌之法也。若如水流漓,则动荣气,卫邪仍在。桂枝汤全料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一服即汗不再服,无汗服至二三剂,总以中病为主。后世见服药得效者,反令多服,无效者即疑药误,又复易方,无往不误矣。
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故歠粥以助药力,谷精通而津液通矣。禁生冷等物者,恐中气虚,生冷之物能伤脾胃。
《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薹为五辛。五辛气臭,与药畏反,故禁之。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
《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桂枝用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阴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特之以调周身之阳气。芍药而得大枣、甘草之甘,苦甘合化,可特之以滋周身之阴液。师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于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