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有一段视频监控引发热议:一条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上,一位行人慢悠悠地走过,来往的车辆见状也是纷纷减速让行。接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一辆白车缓慢驶过人行道,只听“啪”的一声,行人被撞倒地。
于是我点开了微博评论,万能的网友立即开始“各显神通”,其中热评第一便是:“这人不长眼睛吗?”
我也留意了其他热评,其中有一句持相反观点:“小车斑马线不礼让还有理了?”
没有什么驾驶经验的我,也赶忙请教百度君,原来: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上,小车不礼让行人一般情况负全责。
所以紧接着会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虽然走在斑马线,但命是自己的,应时刻注意来往车辆;一种认为,小车就应减速慢行,应问责肇事车辆。
其实,支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更多,的确我们不应将规则寄予希望,而应时刻保持谨慎,尤其在马路这种危险场合。
但是一想,其实对立观点也有道理,我们通常习惯认为马路属于“机动车”,行人又何尝没有权利行走?小车理应在斑马线礼让。
其实我们会发现,任何事情往往都有两个或多个观点,而往往有些人太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其他观点一文不值。
但观点往往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它源自于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一,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
有的人看问题时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想的一定正确,故听不进其他人的观点,以下列举三种可能性——
1.你的观点可能正确,但不一定完善,这时倘若能综合多种合理的观点,必定能让原有的观点锦上添花。
2.也有可能你的观点压根就不正确,而你长时间被它所误导,那更是致命的问题。
3.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彼此的观点都不全对,那不妨采用“折中说”,即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此观点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更为适宜。
第二,避免观点不同带来的冲突。
经常有人在网络或现实中,因双方观点的不同而引发冲突,最后导致骂战,甚至在现实中斗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网络骂战的结果,往往是各不服输,不了了之。因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舞台上,言论往往无拘无束,因此想真正令人信服是困难的,双方的骂战很大程度毫无意义。
而现实骂战的后果相比更为严重,轻则伤了彼此和气,破坏和谐关系;重则打架斗殴,害人害己。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令对方信服又如何?仅仅满足了那颗糟糕的虚荣心。
面对不同的问题,人的思维模式也不同,我们要学会容纳不同的合理观点。
我是从卡拉帕星球来的男孩,专注思考有关【心灵·哲理·情感】感悟与大家分享✍喜欢的话关注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