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过马路被撞谁的责任?其实争议源自于不同的思维模式

近日,微博上有一段视频监控引发热议:一条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上,一位行人慢悠悠地走过,来往的车辆见状也是纷纷减速让行。接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一辆白车缓慢驶过人行道,只听“啪”的一声,行人被撞倒地。

于是我点开了微博评论,万能的网友立即开始“各显神通”,其中热评第一便是:“这人不长眼睛吗?”

我也留意了其他热评,其中有一句持相反观点:“小车斑马线不礼让还有理了?”

没有什么驾驶经验的我,也赶忙请教百度君,原来: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上,小车不礼让行人一般情况负全责。

所以紧接着会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虽然走在斑马线,但命是自己的,应时刻注意来往车辆;一种认为,小车就应减速慢行,应问责肇事车辆。

其实,支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更多,的确我们不应将规则寄予希望,而应时刻保持谨慎,尤其在马路这种危险场合。

但是一想,其实对立观点也有道理,我们通常习惯认为马路属于“机动车”,行人又何尝没有权利行走?小车理应在斑马线礼让。

其实我们会发现,任何事情往往都有两个或多个观点,而往往有些人太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其他观点一文不值。

但观点往往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它源自于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一,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

有的人看问题时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想的一定正确,故听不进其他人的观点,以下列举三种可能性——

1.你的观点可能正确,但不一定完善,这时倘若能综合多种合理的观点,必定能让原有的观点锦上添花

2.也有可能你的观点压根就不正确,而你长时间被它所误导,那更是致命的问题。

3.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彼此的观点都不全对,那不妨采用“折中说”,即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此观点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更为适宜。

第二,避免观点不同带来的冲突。

经常有人在网络或现实中,因双方观点的不同而引发冲突,最后导致骂战,甚至在现实中斗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网络骂战的结果,往往是各不服输,不了了之。因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舞台上,言论往往无拘无束,因此想真正令人信服是困难的,双方的骂战很大程度毫无意义。

而现实骂战的后果相比更为严重,轻则伤了彼此和气,破坏和谐关系;重则打架斗殴,害人害己。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令对方信服又如何?仅仅满足了那颗糟糕的虚荣心。

面对不同的问题,人的思维模式也不同,我们要学会容纳不同的合理观点。

我是从卡拉帕星球来的男孩,专注思考有关【心灵·哲理·情感】感悟与大家分享✍喜欢的话关注一下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3年,我第一次自助游去香港。 对香港的整体印象是很好的。分区分片的管理,非常整齐有特色,社区活动真正深入全民...
    羽毛_阅读 3,938评论 5 5
  • 《1》 近日,在新闻上看到一篇报道: 3月14日下午,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城迎宾大道,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准备通过斑...
    潮流安阅读 3,462评论 0 0
  • 杭州,全国第一座全面推行礼让行人规则的城市,这一温暖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拈花微笑,为这座风韵名城更增魅力,杭州又是...
    子玉央阅读 4,235评论 0 4
  • 说起交通规则,大家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热词---“中国式过马路”,这个词是近几年来被人们提及频率最高...
    李且慢阅读 2,586评论 2 3
  • 2013年夏天,我和妹妹第一次自助游去香港。 对香港的整体印象是很好的。分区分片的管理,非常整齐有特色,全社区居民...
    羽毛_阅读 1,43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