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就想过要去敦煌看看莫高窟,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等待。这是多思的带来的弊端,想太多,终不能成事。
就在两天前,在一个很拘谨的饭局上,有一位智长提到,尽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感到后悔。
有时候,好像真的没有必要多思,于是便决定打个飞滴去走一走那一年前的神往之地,敦煌!
去之前,我给朋友讲,打算几张侠客风的照片,想象的拍出是一人,一马,一壶酒,独自前行在萧瑟的祁连山上。孤独,而又自在。
向来是一个不爱出镜的腼腆少年,怎么就有了这个想法?
这还是一位七旬老者给我的灵感。
大概是在前几日,兰州初雪那天,南方人,总是痴于雪的,这个时候的雪,是能净化心灵的。加上闲来无事,便四处逛逛。在那白塔山前,老者让我帮忙拍张照片。他道:你把我,铁桥,白塔都拍上。
想必这位大朋友,应该是经常出游,给他咔咔几张拍完,我讲,拍的不是很好。
他看了看手机里的图片,点评地说,难道要把我拍成你啊,我都七十一啦!怎么拍都拍不出来的,这不就是我与雪的合影嘛,留个纪念就好,你拍的这个很不错啦。
虽说已是七十古稀,但这位朋友又有几分豁达英姿之气。我这而立之年的年轻小伙,又为何非要搞得老气横秋了一些,正直青春之年,适当之时,也当为自己留些惦念。
这次敦煌之行不就来了机会。
第一站,月牙泉,沙丘绵延,想不到在孤烟大漠中,竟会生出一弯月泉。这简直是上天对鸣沙山的馈赠。
人需要敬重,天地更需要敬畏。
脚踏黄沙,眺望河西,这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千年前,这里有络绎不绝的中西商队,在这里往来贸易。敦煌,作为一时的边塞重郡,意义非凡。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对友人的不舍,同时也表明了那时通讯的不便,我虽未到达阳关,仅站立在这鸣沙山上,也能感受到边域之城的寂寥。
不远处的现代化城市,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但在这黄沙之下,历经岁月更迭,敦煌城,依旧生生不息。
莫高窟,是本次出游的最终目的地。
一千年前佛国的世界、西域王宫的奢华、丝绸商旅的艰辛历历在目。千余年前人们的生活、娱乐、信仰扑面而来,恍若隔世。
而这一切,都在这大大小小的窟中壁画所见所得。
为何非要在一处绝壁之上,寸草不生的地方凿窟,创作艺术呢?
难道是当时的人,闲着无聊,没事可干?
这倒也不是,在战乱连年的年代,很有可能人们的生计都成问题,又怎么会无聊呢?
一个老和尚,好像叫乐尊,西游中,在三危山见千佛闪耀,这是他寻觅已久的修行之地,或许这是佛的指引。于是老和尚不走了,跑到那山头上打了一个窟,禅定修行去了。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修行人来到这里,越来越多的窟也因此而开。历经千年,无数高僧沙弥,贵族乡绅,又活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都在打窟。
在当时,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没想太多,并不是为了创造什么世界遗迹而去创作。他们更多的是为了信仰,虔诚的发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去做这些事。
正是因为他们这,无坚不摧的发心,才间接的记录了当时的民风民俗,也创造了世界的宝藏。
反观如今的人们,似乎过躁了些。信仰,在许多青年人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如果非要找上某个东西来作为他们的信仰,我想应该是金钱主义,或者自由享乐主义。
为了逐利,好像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做,至于是否害人,无关紧要的,只要是能挣点那孔方兄就行。
而那些宣扬自由享乐主义的,只有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国人没有出现特别厉害的人物,那些厉害的,纷纷都走出了国门,成了侨胞,他们的成就自然也就与国人无关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思想,才会让许多青年人,容易滋生摆烂,躺平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为什么要努力?
遇到困难,我便退缩,坚持会让我痛苦,为了我的享乐,干脆选择逃避困难,实际上这纯碎属于掩耳盗铃。
可以不可以这样做呢?也可以,毕竟是自己的选择,但我并不推崇。
依我的想法来看,新一代青年还是要有些信仰的,最起码我们在行事上,就算不求做到极致,也须用心。
如果现在的青年人可以反过来想,就会发现,信仰不仅能够提高个人效能感,还可以提高个人幸福感。
话题回到敦煌之旅,还有一点是要提的。
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困惑或者烦恼,不妨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能够疗愈你那不太美好的情绪。
大胆出走,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精彩故事与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