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 天)《齐鲁晚报》青未了·心理版2014年7月27日
炎热的天气,因女儿到哪里上学引发的家庭争论让人心焦。安心曾认为就近上学方便的很,可责任心的驱使又让她纠结:做妈妈的是不是有义务为孩子做最好的选择?别人的爸妈可以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为什么不能?怎样放下心中的较量呢?
安心是个理智的母亲,孩子上幼儿园前坚决不一厢情愿给孩子报班。追蝴蝶过家家看蚂蚁搬家,远比学英语钢琴小提琴思维训练,更顺应孩子的天性。来自书本的教育也启示她,在孩子和面子之间,理应选择孩子。安心老公也认为没有必要折腾择校,坦然笃定的“不跟风”,让安心觉得也不无道理。
可美好的期望从来不是过错。曾经有个“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动力”社会调查,排在首位的是子女发展期望,换言之,让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是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安心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给孩子选择一个更高的起点,可以奠定从学业到事业乃至家庭一路打拼的基石。而且,眼看孩子都没有玩伴了,生日聚会上没有才艺表演的尴尬,和好朋友一起转到市里学校的盼望,都让做妈妈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安心的成长过程,也走过一条“拼”的路,正是有被逼着的经历,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纵使哭过抗议过,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安心还是心存感激。如此种种,都让安心看到了“拼”的积极一面。
“爱拼才会赢”,“拼”是一种精神,一种付出。所以,希望孩子将来可以生活的更好不算功利吧?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别人都在“拼孩子”,自己能置身事外吗?在一系列的困扰、质疑中,不难发现,从众的心理已经影响到安心的判断了。从众源于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行为、态度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从众性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作独立思考,还容易误入自我安慰的错觉,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奉劝安心不要恐慌,可以拼,却不能迷失在“拼”的迷雾中。既不能因为“大家都”、“别人都”,扛不住“拼”的诱惑,也不能让大人的责任左右甚至“胁迫”了孩子的兴趣。因从众或攀比的“拼”,过早的把孩子推上了形形色色的竞技场,不仅不是积极的教育,反而是教育的一种异化。在安心的焦虑之下还埋伏着一种错误的坚定:我就是要尽我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安心潜意识里以为,只要不遗余力地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孩子就会成为最优秀的人,就会有成功的人生。这种绝对化、有失偏颇的认知,也会让选择流于形式,偏离目标,变得盲目甚至盲从。
其实,说到底,“拼”无非是一种选择。选择就有利有弊,有取有舍。小区内小学的种种落后现状,可能会有相对轻松的成长环境;市内重点小学的优越资源,或许带给孩子不可名状的压力;积极争取公派出国的名额把孩子带出去一年半载,还要权衡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安心还是充分考虑这些实际问题后再做出自己的解答。
成长拒绝被安排,教育也没有高下之分,选择还要因人因事而异。安心,要不要加入“拼孩子”的队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放下了心中的较量。一如人生,不要只顾得行走,却忘记带上灵魂,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祝愿你可以循着自然成长的法则,体察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成为她生命之旅的睿智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