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事珍珍,每天回家都陪着孩子做作业。”我一听这话,就说了句,小孩子要让他们独立去完成作业,父母长时间的陪伴,只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独立自主性培养不出来。
独立自主简单地说就是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而现在社会大多数的父母分为两类。
第一类就会觉得我的孩子能力不行,我得去一步一步教他,教的过程中,却是少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发孩子思考的那一步。更多的是当1+1=?孩子不懂时,更多父母就冒出一句1+1=多少你还不知道吗?等于2。好,填写完答案。孩子脑袋还是一阵蒙圈,1+1为什么等于2。
而另一种父母就是采取娇惯,溺爱,保护孩子的方式来让他成长。使得孩子从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要有父母在,就有人为我的行为负责。长此以往,让孩子没有了独立性。
"那小孩不会怎么办?小孩不愿意学怎么办?”
小孩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做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我经常会跟我的家人说,你们自己平时在家都没办法做到不玩手机,你有什么资格跟孩子说别玩手机。千万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即使他是你的孩子,因为压根就毫无意义。
一个家庭在空闲的时间爸爸喜欢看书,妈妈也喜欢看书。当他们一有时间,就坐在一起看书的时候,你猜这时候小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他会闹着要你陪他玩,想玩游戏。那我们当然欣然接受,寓教于乐,才是好的教学方式;
他会喊着,叫爸爸或妈妈读故事给他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就是从讲故事开始的吗?讲故事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讲的间歇需要有些许停顿,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思考,故事的进展。而不是随意一念,就完事了,那样收效甚微。
又或者他会直接去玩自己的玩具,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他能够自主选择玩具去玩,而且一个人玩的时间比较长,对于锻炼他的专注力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这种由父母引导、引发孩子潜移默化地改变,对于教育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行为的改变,仅仅只是表象,思维的改变才是本质。
曾经听到一个名小学的招生,面试官就问小孩子,你的父母喜欢在家做什么呀?
“看电视、玩手机。”
好了,立马fail。
为什么?因为学校最懂得一个原生家庭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父母的思维、格局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思维和行为。
耳边经常就是听到有些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都不喜欢读书,作业都要盯着做,考试不理想一点儿都不在乎等等等等。
我就说,你们在家都在做什么事?
“玩手机啊,控制不住玩手机。”
显而易见,其他的也不需要多问了。
印刻行为同样影响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比如:2-3岁是孩子是孩子计数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那在这个阶段,就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去自主、无意识地去进行刻意练习。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终身学习一般在任何场合,全靠自己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当代,自主学习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