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11:29她发朋友圈: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罗
他没有回应。
她今天在单位值班,下班等公交车时随手拍了两张街头的照片,18:25发朋友圈,配文:
华灯初上,假日的街头反而清净几分。
2015年10月4日
15:31他点赞。
08:15她发朋友圈:
梦是内心真实意愿的反映还是恰恰相反?明明已决定放弃,梦里却依然执著,甚至更加热烈。几年前的十一假期也曾如此,莫非这是我的宿命?永远逃不了挣不脱?
昨夜的梦是所做过的最甜蜜最旖旎的梦[害羞]也许正因为太过美好,在梦里已意识到这只是个梦,甜蜜却也悲凉。曾很喜欢王杰的一首歌里的一句歌词:梦里的余温,够我抵挡那世间寒冷。但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才真实体味到内中滋味。
但梦只是梦而已,永不能成真,也许正是用来提醒我现实的处境。即使是我的真实意愿又如何?永不能实现的梦只会不断刺伤自己的心,何苦呢?所以,即使梦里依然眷恋难舍,但现实里我该知道如何放下,如何与这个世界妥协、和解。
他没有回应。
09:56她转发文章《8招教你如何与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到朋友圈。
他没有回应。
14:22她发朋友圈:
宫崎骏的心之谷,也叫侧耳倾听,中学生恋爱的故事。这种纯真清新不夸张的动画片,我挺喜欢的。使人成长的恋情永远让人感动,可遇而不可求,无论结局如何,曾经历过,便会永远铭刻在记忆中,成为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可惜我明白的太晚,最美好的年华在懵懂中蹉跎而过。不必再悲叹,好好过今天的生活才是重要的。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如电影里那般唯美纯净,总有一些自己都无法面对的丑陋不堪,让人意气消沉,继而否定一切,唯有勇敢地面对真相才能重新振作。生活如波涛般起伏不定,裹挟其中,谁能完全做得了主?不必苛刻,只求自己能够在风浪中历练成长。
15:32他点赞。
2015年10月5日
16:57她发朋友圈:
刚在路上看见你了[呲牙]无州大道上,从后面看见一辆和你一样的车,心想不会这么巧吧,一看车牌号还真是你的车[偷笑]超车的瞬间,我看见你和你女儿[愉快]从外地刚回来吗?明天你就得值班了,好好休息吧。
17:54他回复:带妞去东郊玩了[呲牙]
她没有再回复。
2015年10月7日
10:13她转发卢悦的《心动心理学(上):人生有三次心动的机会,你经历了几次?》:
人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来电,一种是不来电。
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对某个人心动过?什么是心动?如果你心动过,我不用描绘;如果你没有心动过,那就像对一个天生的盲人描绘天空是什么颜色一样无解。
从生理上讲,心动就是一种让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慌意乱,焦虑到极点,但又有强烈的闯入性的画面——全世界都是这个人的身影……
从我们的行为上看,也往往是被一种非理性的冲动所控制。在婚姻中,很多女人惊诧地发现自己的男人可以在一瞬间变成另外一种暴走的“动物”,抛家舍业地为另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看不上的女人付出一切,这个场景一定会伤透这个女人的心。
女人试图用道德观来理解这一切,比如这个人是极其残忍的,没有同情心的——几乎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但这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个男人可以对其他人有很好的共情能力,他在除了为情所狂的领域之外,对一切人都是非常友善的,也很真诚,甚至在亲密关系的大部分时期,这个男人也都是有着非常好的“人品”的。
很多女人都无法理解这样的改变,当然,也有很多男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老婆忽然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男人,宁可承受一切的责难(社会上对女人的出轨会比对男人的出轨更少宽容)也要“飞蛾扑火”。
总之,这样的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都是躯壳,而生活于我们内在的,有一个叫做灵魂的小家伙,而在某种程度上,它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心动之前的生命,是在告诉你,你该如何过着别人的生活,而感觉到心安理得的放松和无忧无虑。
心动之后的生命,是在告诉你:什么是真正你想要的生活,你感觉到兴奋与刺激,有一种力量驱使着你去赴汤蹈火,哪怕你是如此的恐惧,可是你无法拒绝那种甜蜜的需要,此时的你被另外一种巨大的力量占据着。
到底是心动好还是不要心动好?
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们的始祖:到底是留在树上做猴子好,还是跳下树,开始走向人好?
或者就好像问我们自己:到底是活着好,还是死了好?
或者问到底是长大了好,还是永远是个孩子好……
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陷阱。
因为它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控制着心动,还是心动控制着我们?
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生:为什么我们要试图控制心动?
总的来说我们有两个本能,一个是趋于永恒的稳定,一个趋于永恒的变化。就像我们的生命每天都要有8个小时属于睡眠一样,我们始终都需要在两个本能中切换。这就是我们的世界的0与1,阴与阳,就像是天地总有昼与夜一样。
作为原始人,在白天,我们最恐惧的莫过于被饿死,而在黑夜,最可怕的莫过于被捕猎。在白天,最重要的莫过于捕获猎物的快乐;在夜晚最重要的莫过于温暖的栖息之所。从这个角度上,现代人和原始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战场不在是荒蛮丛林,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世界。
很多人都生活在均匀的两种生命状态的切换中,但有些时候,我们会生活在“极昼”或者“极夜”里,无法均匀地摆荡在“安全”和“冒险” 之间。
总是有人告诉我,当年她如何爱上一个人,但或者因为恐惧而演变成一场单恋;或者因为父母的反对,放弃了心动,选择了“法定”的男人;又或者在一场虐恋之后,心冷如灰,选择了暖男嫁之;再或者她根本就是一个“石女”,一个机缘,忽然铁树开花,知道了什么叫做不由自主地思念……
当然你也可以将“她”变成“他”,在这件事上,是不分男女的。总之,当心动发生了以后,我们会有死的恐惧,和欲望的产生。
当然,我也见过另外一种“伪心动”,比如一个男人从一个女人的怀抱投入到另外一个女人的怀抱里,这些留恋花丛的男人,害怕的是看到自己的脆弱,就不断通过把毁灭感留给他离开的女人来拯救自己。或者,还有一些人成为事业的“永动机”,比如像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年纪轻轻就成为滴滴打车的总裁,她可以彻夜不眠地工作,直到罹患乳腺癌。他们似乎总是激情万丈,但在心理学层面看来,他们害怕失败,他们不过是用一种“欲望”来压抑另一种“欲望”。
在本质上,他们只是试图用上瘾的方式来麻醉自己的内心,无论是“石人”(无欲者)还是“假HIGH”(纵欲者)在某程度上,都是“禁欲”者。不过前者是用安眠药,练习的龟息功;或者则试图让身体处于不停歇的运动,让自己感觉不到自己而已。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找到自我和失去自我的过程中循环而已。
所以“婴儿期”、“青春期”、“中年危机期”,我们会有三次发现自我,以及破旧立新的机会。
1
第一个阶段的自我要跨越的是我的存在感的问题:我能控制我自己吗?我能满足我自己吗?我能符合社会规则吗?
人第一次找到自己,是在出生以后:从无我的“植物”状态,开始有了一个“我”的状态,但这个“我”是从周围的环境中界定的自我。比如我的妈妈是否给我“及时”的,“准确”的,以及“投入”的照顾我,让我能了解到“我”是否有价值,我是否可以相信他人,我是否可以主动地提出要求,以及我是否可以控制自己……
第一个阶段的心动:与缺憾与丧失有关:他们的心动=一个快饿死的人看到一块肉的感觉。
比如在第一个阶段的男女来说,心动就是凤凰男赚的第一桶金;卖火柴小女孩找到的第一个温暖的炉火;想要从压抑或者恐怖的原生家庭里跳出火坑的人遇到的第一个对她友善的人;刚刚遭遇失恋,有一个护花使者始终给与的温暖……这些都是救命稻草式的爱或者资源,可以让处于危机的“我”可以从生死线上活下来。
在这样的心动里面,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一个拯救者,这个拯救者可以来自工作,比如一个赏识自己的老板;或者一个可以给与最渴求需要的满足的环境,比如一个人靠超强的天份,让自己5年之内从一个地下室的“京城蚁族”变成一个资产千万的老板,让他心动的莫过于他的工作,工作就是他的灵魂的来源,比起扑朔迷离因而挫败的人际关系,他可以在程序代码的世界里为所欲为,在这份工作中,他找到了自我,这份工作是他灰暗人生的唯一支柱,一旦失去,就不可存活。
或者也可以来自一个人,比如备受毒打长大的女孩,特别渴望有一个男人可以悉心地照顾她,安抚她,她可以过上从小都不敢梦想的舒坦日子,现在一个男人从天而降,坚持着捂暖她的心,于是她可以放下所有的心防,让他成为她整个世界的全部。
这种心动的核心其实就是母婴关系。心动的关系是一对一。身处这样心动的人们心中会有一个回归婴儿期的梦,对他们来说最美好的莫过于成为婴儿,永远停留在妈妈的怀抱甚至子宫里。
有人告诉我,在一次相亲中,一个男人肆无忌惮地喂她吃了一口汤,她就因此爱上了这个男人,哪怕这个男人是个渣男,她也依然难舍难分。后来她才明白,在她小时候,一直都是一个自己做饭的小孩,父母远在他乡打工,爷爷奶奶嫌她累赘,她看着邻居家的和她同龄的小女孩一口口地被妈妈喂饭,无动于衷,但是在30岁的时候,一个男人打开了她封存多年的欲望:我要成为一个小女孩子,不,我要成为一个小婴儿,被疼爱,被呵护,被在乎,被珍重……
这个阶段的心动是一个穷人和饥饿者的心动,它的核心是我不相信我是完整的,完好的,离开他人的存在,我是无法存活的。
他们总是很困惑这个世界会有变心这两个字,就好像一个人发现有人喜欢平白无故切掉自己的一条腿一样奇怪,对一个婴儿来说,他/她是无法想象没有妈妈的世界的。这个时候,你跟他们说,这个世界很大,为什么不出去看看,他们会惊诧地看着你:还有别的世界吗?
2
第二个阶段的自我要跨越的是: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能追求我想要的生活吗?
人第一次找到自己之后,这个“自我”在5岁的时候固定下来,可以大概固定使用到13岁左右。大概到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对这个“自我”升级换代了。我们的容器要变得更大,我们需要在全世界的角度寻找可以认同的对象。比如当“我”开始发育到一定程度,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无法为我们的人生提供足够的支持了,这个时候,我们要么在同伴那里寻找支持,要么就会寻找可以崇拜的新的偶像。这个寻找的过程,大概会持续七八年甚至十七八年。
到了30岁的时候,我们的“新自我”宣布落成,此时,“自我”的寻找开始告一段落,退入背景,甚至开始消失——我们进入丰盛的繁育期,女人寻找家,男人寻找猎物。这个“自我”大概可以用十年到十五年左右。
第二阶段的心动:与分离与探索有关:他们的心动=厌烦了永远都吃土豆,现在我想要到另外一个树林找我想吃的苹果去。
青春期,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打败父母,然后找到新的父母。
比如原来一个猴群的猴王总是能带大家找到果子吃,后来大家发现他总是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找果子,可是那个地方已经没果子了,大家就面临一个选择,一个是跟着这个顽固的猴王去找不存在的果子,要么就是另外找个猴王,跟着他去新的地方找新果子去。
青春期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和父母的世界分离,因为他们的世界已经跟不上我们的发展的速度了,原来他们只靠衣食住行就可以满足我们80%的需要了,现在他们无法满足我们需要了。从这个时刻开始,父母和孩子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开始破产:以前父母可以几乎百分百地满足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可以百分百地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父母,充满了崇拜和满足。
好不容易花费了十几年建立起来的世界,从此要打破了,我们忽然发现,自己的世界的中心不再是父母,而是自己,父母那些活在这个世界的种种规则,不再适用于我们了;他们也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即使是最有情商的父母,对孩子的满足也不会超过50%。
这个建立自我的过程如果是比较平稳的过渡的话,就会是像很多孩子第一次开始学会爬行的那样,每次婴儿会尝试着爬得更远,然后再回到父母身边;就好像父母是他们的加油站一样,随着孩子爬行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开始越来越大的扩大自己的探索的疆域,父母可以在我们探索自我的第一个阶段相对完美的完成一个支持者的角色。
但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则往往是手足无措的,要么他们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在拉远而陷入到恐慌,要么他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对孩子不闻不问。(未完待续)
他没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