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组数据:中国尚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这组数据一出,立即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有人在下面留言:“我没坐过”“我没坐过”。
就我身边,双方原生家庭和现在的小家,未曾坐过飞机的占了一半。而在老家农村,附近邻居一家人都没有坐过飞机的比比皆是。
所以,这个数据是否真实我们无法判断,但带热这个数据的电影《中国机长》,还原的却是真实的故事。正因为真实,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人世,也看到了英雄。
情绪失控、哭泣,这就是真是的人世
《中国机长》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川航),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英雄机组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因为曾经坐过从拉萨飞往重庆的飞机,所以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就有了更多切身的感受,比如背着锅碗瓢盆的农民工,比如藏族的小朋友,比如那熟悉的候机楼和停机坪,包括接驳车都很熟悉。
电影开始不久,飞机出现了颠簸,有孩子哭了起来,第一次坐飞机的妇女责怪丈夫,然而,这时候危机还没有发生,只是遇到了云层。
飞机爬升到万米高空后,机组人员发放餐食。突然间,副驾驶位挡风玻璃爆裂,副驾驶被吸出了窗外,驾驶室的温度骤然降到了零下。
机舱内,氧气面罩落了下来,孩子哭得更大声了,空姐摔倒了,有男人咒骂声,有女人埋怨声,更有甚者,一个男人试图去驾驶舱质问机长……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跳出了一句话:多么真实的人世啊。然后又一句话跳了出来:如果马上飞机失事,此刻你会做些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并没有答案。但是,靠窗的男生向旁边听不见的女生表白了,丈夫向妻子坦白了去拉萨不是给饭店煮饭而是给工地做饭。另外一些人则沉默着,隐忍着情绪,或许在想念最亲的人,或许在回忆某些事情。
冷静,坚毅,这是英雄的特质
相比美国那些英雄主义的好莱坞大片,《中国机长》的英雄主义离我们却是那么近。
曾经看《冲向云霄》的时候,很向往那种空姐、空少、机长的酷酷生活。但是,当我不时看到小区里那个拉着行李箱出门打车的空姐,我知道,他们也是普通人,过着和我们类似的生活。
然而,看完《中国机长》,我又有了新的看法: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承受了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训练和努力,危险和责任。
比如:
电影开头吃早餐的一幕:
机长刘长健问梁栋:你飞几天了?
“三天”后,刘长健就对他说
“那去的时候我飞吧,你飞回程。”
简短的对话,却透露出机长工作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再比如
右驾驶挡风玻璃碎了之后,驾驶舱的温度骤降至了零下,驾驶的责任完全落在了机长刘长健身上。
要知道,那可是万米高空啊,而且是往拉萨的行程。我那年5月份去的时候,早晚裹羽绒服都冷得受不了。但是,机长就那么坚持着,直到第二机长梁栋进来给他戴上了氧气罩,帮他按摩手臂。
在面对厚厚的云层,随时可能撞山的情况下,机长依然保持着冷静,驾驶着飞机盘旋,等待冲破云层的最佳时机。
这一份冷静背后,是“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责任与担当,是飞了不下200次依然郑重以待的态度。
与驾驶舱内冷静刚毅的气氛不同,驾驶舱外,是情绪失控的乘客,以及头发凌乱的空姐。
印象最深的是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在剧烈颠簸的机舱内,面对慌乱失控的乘客,冷静而坚定告诉大家“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一定会一起回去。请相信,我们的专业能力。”每一句话的停顿,都传递出非一般的沉着和信心。
哪怕头发凌乱,不得不戴上氧气罩,那目光里也依然没有透出一丁点的动摇。
再比如,第一次经历剧烈颠簸后确认其它乘务人员的位置,当她叫到到第五机位,久久没有回应的时候,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就像地面上的管控员,一遍遍地呼唤着8633航班。
曾经坐飞机,我们只是觉得这些空姐长得好看,声音好听,可在电影的那一刻,我却被她们眼里的坚定吸引了,那个眼神比他们的脸庞好看多了。
看过《中国机长》后,网上有个问题:你会不会不敢坐飞机了。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坚定地相信机组人员的那句:
“过去我们日复一日的训练,为了的就是飞机上每一位乘客安全回家,这也是我们出现在这里的意义。”